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2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北兩橋以通新豐道,西京送行者,多至此折柳贈別,亦名「銷魂橋。」 唐灞陵橋在京兆通化門東二十五里,隋開皇三年造。元時山東唐邑人劉斌修築堅固,凡一十五空,長八十餘步,闊二十四尺,中分三軌,旁翼兩欄,有華表,鯨頭鼇首。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明成化六年,布政使余子俊增修。

雁塔 在府城南十里,乃唐慈恩寺西浮圖院也。亦名「會要塔。」 沙門元奘先起五層。永徽中,武后與王公重加營造,至七層,崇三百尺,四周有纏腰。唐新進士同牓題名于塔上,有行次之列,故名「雁塔。」 祿山亂後,龍池水涸。庚子歲,始引龍首渠水灌池。至壬寅,池水澄泓,四無映帶,惟見雁塔影倒蘸于池中,遊觀者無數。

鳴犢鎮 在兩川口,有漢武鳴犢泉、朱姬洞,深遠透樊川,花卉竹木。有光祿大夫張太尉別墅,號曰「小南山。」 泉脈交流,水動碾磨。

端門 ,《師古》曰:「殿之正門。」 文帝初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即此。

明秦藩舊內 。在鐘樓東滿城內周圍有子城,今廢。簡王好接賓客,作「賓竹亭」 ,在邸內西南隅。西五臺 ,唐西內城墉故址。

皇清順治間,建為寺。

「放生池 」 即蓮花池故址,在《最樂園》東北二里許。當其盛時,綠芡方塘,碧波數頃,綵舟映帶,鷗鷺隨行。後池涸。

皇清巡撫賈漢復引「三渠水」貫流城中,資民汲飲。尋

建放生院,因其窪下,重鑿此池,遂易今名。曲臺宮 ,秦始皇所治,漢之未央即其地。阿房宮 亦曰阿城,秦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恢宏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表南山之巔以為闕,前殿東西五十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十丈旗。以木蘭為梁,磁石為門,周馳為複道,度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抵營室,謂之天漢。斗牛城,即三十五年營作朝宮于渭南上林苑者也。長信宮 ,秦始皇作長信宮于渭水之南,通驪山,在漢長樂宮中。成帝母王太后居長信宮,班婕妤求退處養太后,作賦自傷后宮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宮殿皆以「長信」 、「長秋」 為名。北闕 ,《漢書》:未央殿雖南向,而「尚書奏事、謁見皆詣北闕,公車司馬亦在焉」 ,是則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門、東闕,至于西南兩面,無門闕矣。蓋蕭何初立宮以厭勝之術,理宜然乎?

漢明堂 在故長安西南七里。武帝建元元年,議立明堂于城內,以朝諸侯,至王莽,增修益大。長樂宮 ,本秦興樂宮也,在舊長安城東。高皇帝始居櫟陽,七年,長樂宮成,徙居之。周迴二十里。前殿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有臨華溫室。長信、長秋、永壽、永寧,漢太后常居之。宮前銅人二,胸前有銘,李斯篆。「宣帝元康四年,神爵以萬數集長樂宮。五鳳三年,鸞鳳集長樂宮東闕樹下。」

未央宮 在舊長安城西南隅。「漢高祖七年,蕭何造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周迴二十八里。前殿東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至武帝以木蘭為棼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璧璫,雕楹玉砌,重軒鏤檻,青瑣丹墀,左墄右平,黃金為壁帶,間以珍玉,風至其聲玲瓏。」 其中臺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後。宮池十三,山六,門闥九十五。唐貞觀七年,帝從太上皇置酒故漢未央宮。」 按更始時,未央已焚,至貞觀幾八百年,何為尚有未央?考石虎建武十一年,發雍梁十六萬人,城長安未央宮。又隋文帝移都大興城,因其遺址,增修宮側未央池。至唐敬宗寶曆三年,修未央宮,掘地得白玉床。武宗會昌元年,至未央宮,見其遺址,詔葺之,總三百四十有九間,作正殿曰通光。故呂圖易未央宮為通光殿,因會昌所名也。按《黃圖》及《長安志》,未央自有通光殿,則通光之名,亦採舊名耳。按《三秦記》,「未央一名紫微宮。」 《關中記》:「未央宮周旋三十三里,街道十七里,宮殿及臺皆疏龍首山上以作之,殿」 基出長安城上。宮東有鴛鴦殿。

宣室 ,未央前殿正室也。《淮南子》謂「周亦有宣室」 ,漢取舊名。文帝受釐宣室,夜半前席,賈生問鬼神之事。王莽地皇四年,城中少年朱弟、張魚等燒宮,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輒隨之。

溫室 在未央宮北,漢武帝建,冬處之溫煖也。《西京雜記》:「溫室以椒塗壁,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規地以罽賓氍毹。」 《漢書》:京房奏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