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2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新莽地皇》三年二月,灞橋災。夏,飛蝗蔽天,從東方來, 至長安,入未央宮,緣殿閣草木,盡食之。

《西京雜記》:杜子夏葬長安北四里,臨終作文曰:「魏郡 杜鄴,立志忠款,犬馬未陳,奄先草露,骨肉歸於后土, 魂氣無所不之,何必故丘,然後即化。」封於長安北郭 此焉。宴息及死,命刊石埋於墓側。墓前種松柏樹五 樹,至今茂盛。

漢朝輿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太僕執轡,大將 軍陪乘,名為「大駕。」

《通志》:「世祖建武二年,關中大饑,人相食。黃金一斤易 豆五升,九月大雨連月,禾稼更生,鼠巢樹上。」

《同州志》:「建武十八年,幸長安,歷馮翊,進幸蒲坂,祀后 土。」

安帝延光三年,鳳凰集於新豐。

順帝永和五年徙上郡君夏陽避羌寇。

六年,徙北地居馮翊。

桓帝延熹元年七月乙巳,左馮翊雲陽地裂。

獻帝《初平》四年六月,華山崩裂。

《後漢書陳紀傳》:紀為平原相,往謁董卓,時欲徙都長 安,乃謂紀曰:「『三輔平敞,四面險固,土地肥美,號為陸 海。今關東兵起,恐洛陽不可久居。長安猶有宮室,今 欲西遷,何如』?紀曰:『天下有道,守在四夷,宜修德政,以 懷不附。遷移至尊,誠計之末者。愚以公宜事委公卿, 專精外任,其有違命,則威之以武。今關東兵起,民不 堪命。若謙遠朝政,率師討伐,則塗炭之民,庶幾可全。 若欲徙萬乘以自安,將有累卵之危,崢嶸之險也』。」卓 意甚忤,而敬紀名行無所復言。

《朝邑縣志》:「漢莊熊言,臨晉民願穿洛溉重泉以東萬 餘畝,使斥鹵畝入一鍾,發卒萬餘人,穿渠引洛至商 顏下乃止。」

《漢東觀志》:「漢王阜為重泉令,鸞鳥集止學宮。阜令掾 吏疊為雅奏擊磬,鸞舉足垂翼,應聲而飛舞。又止縣 舍,徘徊十餘日乃去。」

《董卓傳》:卓結壘於長安城東以自居,又築塢于郿,高 厚七丈,號曰萬歲塢,積穀為三十年儲。自云事成,雄 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淳化縣志》:「三國魏司馬宣王撫慰關中,罷雲陽為縣, 以其地置撫夷護軍。」

《銅官縣志》:「魏太和八年,令銅官以麻布充稅。」

《長安縣志》:「魏明帝青龍中,長安金狄泣承露盤折,聲 聞數十里,明帝盛修宮室之異也。」

《咸寧縣志》:「晉太康五年,白龍見霸上。」

《藍田縣志》:「惠帝時,關中大饑,藍田出竹米,人皆以療 饑。」

《淳化縣志》:「西晉元康初,趙王倫遷征西將軍開府儀 同三司,鎮關中。復罷護軍,刑賞失中。氐羌反,又立護 軍。」

《咸寧縣志》:「愍帝時,有玉龜出灞水。」

元帝太興四年五月,終南山崩。

《通志》:「建元中,徙烏丸雜類於馮翊。」

《西京雜記》:「楊貴字王孫,京兆人也。生時厚自奉養,死 卒裸葬于終南山。其子孫掘土鑿石,深七尺而下,屍 上復蓋之以石,欲儉而反奢也。」

《通志》:「前趙劉曜時,終南山崩,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 苻秦時,高陵人穿并得龜,大三尺,背有八卦。長安大 風,拔宮中樹,晝暝,恆星見。」

苻堅於巀嶭山北永安鎮置「三元護軍」,即姚萇宮三 原故縣地也。今在本縣境。迤西有孟侯原。

《同州志》:苻堅永興中,自臨晉登龍門,顧謂其群臣曰: 「美哉山河之固!婁敬有言,『關中四塞之國,真不虛也』。」 權翼、薛讚以在德不在險對,堅大悅,乃還長安,丐所 過田租之半。

《晉書》:「苻堅以關中水旱不時,議依鄭白故事,發其王 侯巳下及豪望富室僮隸三萬人,開涇水上源,鑿山 起堤,通渠引瀆,以溉岡鹵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賴其 利。」

《晉書赫連勃勃載紀》:勃勃歸于長安,徵隱士京兆韋 祖思。既至而恭懼過禮,勃勃怒,遂殺之。群臣勸都長 安,勃勃曰:「朕豈不知長安累帝舊都,有山河四塞之 固,但荊吳僻遠,勢不能為人之患。東魏與我同壤,境 去北京裁數百餘里,若都長安,北京恐有不守之憂。 朕在統萬,彼終不敢濟河,諸卿適未見此耳!」其下咸 曰:「非所及也。」乃于長安置南臺,以璝領大將軍、雍州 牧、錄南臺尚書事。勃勃還統萬以宮殿大成,於是赦 其境內。又改元曰真興,刻石都南,頌其功德。

《宋書廬陵王義真傳》,「關中平定,高祖議欲東還,而諸 將行役既久,咸有歸願,止留偏將,不足鎮固人心。乃 以義真行都督雍涼秦三州之河東平陽河北三郡 諸軍事,安西將軍,領護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太尉諮 議參軍,京兆王修為長史,委以關中之任。高祖將還, 三秦父老詣門流涕訴曰:『殘民不沾王化,於今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