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2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終南故城 ,在縣東三十里。舊縣谷。《郡國記》曰:「即漢盩厔城。」

讀書臺 在縣東北三十七里。按《縣志》云:「縣東南有芒谷,芒水出焉。谷中有漢馬融石室,乃其讀書處。」

望仙澤 ,在縣東南三十里,周十里,澤中有石盤龍鱗甲,常生雲氣,聲若鳴鐘。又五里即長楊宮。再南為仙遊潭,闊二丈,其水深黑,號「五龍潭。」 唐時,每歲降中使,投金龍於此。

董龍社 ,在仙遊潭西。舊《圖經》曰:「董龍,盩厔人,家貧村社,眾人祭社,逐出之,龍乃以泥造飯,祭樹下,有鼠銜其文入地,穿地得金,因大富,遂名董龍社。」

宜壽城 在縣南三十里,即隋宜壽宮城。司竹監 ,在縣東三十里。漢謂秦地,有鄠社、竹林。《晉地道記》:「司竹都尉治鄠縣,其竹周圍百里,以供國用。」 唐治竹司監,監丞掌之。隋義寧元年,唐高祖起兵,其第三女平陽公主舉兵於司竹園,號「娘子軍。」 宋嘉祐中,蘇軾至盩厔,適冬月,司竹監燒葦園,都巡檢柴貽勗左藏,以其徒會獵園下,明時設「司竹局」 ,有大使典之。

五郡城 ,在縣東三十里,與古樓觀相近。舊說有義兄弟五人共居此城。

宜壽廢縣 在縣治西。唐天寶初,改《盩厔》曰「宜壽縣」 ,後復舊。

遇仙橋 在縣東六十五里甘河鎮。重陽王祖師為是鎮酒監。有披裘二人來索飲,日以為常。一日,二人邀祖師飲甘河,以瓢酌水,則良醞也,飲醉得道,為建「遇仙宮。」

崆峒山寨 ,在縣南九十五里。

長楊宮 ,在縣東南三十里。本秦離宮,漢因之。近宮有長楊數畝,故名。成帝元延二年冬,行幸長楊校獵,揚雄上賦以諷。

五柞宮 ,去長楊宮八里,宮門有柞樹五,皆連三抱,上枝覆蔭數畝,故名。武帝後元二年幸長楊,崩於五柞宮。

青梧觀 在五柞宮南。《西京雜記》:「觀前有三梧樹,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脅為文,是秦始皇驪山墓上物,頭高一丈三尺。」

蓮花池 館,在縣東南二十里。漢武帝在五柞宮時,修此池館,以備遊賞,遺址尚存。

新食堂 在縣右。遺址不存,有柳子厚撰記。避世堂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南溪上,今廢。宋蘇軾《自序》曰:「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構一茅堂。予愛其所處最為深邃,故名避世堂。」

姚氏山亭 宋嘉祐中,蘇軾自仙遊潭回,至黑水,見居民姚氏山亭絕高可愛,復憩其上,賦詩。「觀空堂 」 ,在中興寺,宋樞密趙瞻記。今廢。筠溪亭 、遇仙宮西北隅有茂林修竹,清泉白石,元李和甫構亭其間。

通明閣 在縣東六十里重陽觀前。高百尺餘,元建,明洪武初重修。

斑竹園 在縣東二十里,周數頃,明時隸秦府。內植斑竹,其大如椽,其密如簀。

吾老洞 ,在就谷西。洞中有孔,深邃莫測,聽有風聲,相傳中有玉匣,乃老子墓。洞。頂有殿,奉老子石像。康熙辛酉,知縣章泰重修,榜曰:「猶龍上院」 ,有碑記。

十老洞 ,在田谷南十里,有石像十

羅漢洞 ,在玉女泉側,危石懸崖,洞前《尹伸記碑》,今為土人碎沈潭底。

「石室 」 在「玉女洞」 東。漢馬融讀書之處。

仙遊潭 即墨水潭,歲旱禱之,雨澤神應。宋每歲降中使投金龍以祀。

曬丹石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

臥牛池 ,在城東南三十里。老子入關,駕車之牛徐甲牧之,曾臥於此池。

化女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老子植杖化一女子,以驗弟子徐甲之心。及拔杖,水湧出,故名。「仰天池 」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南山頂。池廣二畝餘,水深數尺,冬夏不乾。凡遇亢旱,鄉人祈禱有應。朝霽,遠見長安。

《元池 》,周穆王奏《廣樂》處。

「石筍 」 ,在團標谷,端立如塔,百十餘丈,高頂二柏,青蔥之色,雖驕陽不改。

《繫牛柏 》,元朱象先《記略》云:「自白鹿升虛之後,得其所遺,皆石蹟耳。獨是為舊家青氈,故世世寶之,以為神物。至元戊寅春三月,皇子安西王特降令旨,遣提舉段德玉刻石為牛,安寘其下,以彷像當時之意。」

逼水塔 ,宋蘇軾《記》云:「嘉祐元年正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