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2 (1700-1725).djvu/33

此页尚未校对

楚使王勝遷許於析,出師以臨上洛。析即白羽也。在修水北,故曰修城。《史記》:「楚襄王元年,秦出武關,有眾五萬,取析一十二城。」

蒼野聚 在州南百四十里。《左傳》「哀四年,左師軍於兔和,右師軍於蒼野。」 《史記》: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曰嶢關,曰武關,曰白羽城,曰蒼野聚,皆稱險要。

商於 今有商於驛,在州西五里。秦孝公封衛鞅於商於,號曰「商君。」丹崖山東南有南鄉郡,割南鄉石。以為城。晉宣帝孫暢封順陽王,因立順陽郡。城南門外,舊有郡社,柏樹大三十圍,蕭忻為郡,伐之,有大蛇從樹腹墜下,長三丈,群小蛇數十隨入南山,聲如風雨。伐之次日忻死。興寧太守王靡之改築今城。城北半據水中,左右夾溪,溪深長,及春夏水漲,望若孤洲,兩懸之澗,歷於中北,所謂「商於」者也。

高車嶺 在州北二里。相傳漢高后使張良詣迎四皓之處。

商顏 ,漢武帝時臨晉,民引洛水在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不相通。宋邵雍詩云:「十舍到商顏,雖遙不甚艱。東西愬洛水,表裡看秦山。」 《文獻通考》有《商顏雜錄》二十卷。

劉嶺 在州南三十四里。嶺甚危峻,萬木森羅。唐高太素結廬於此。有報時猿,值子午二時,猿即鳴啼。其餘為凝碧池、清心亭諸勝。溫庭筠有詩。

石佛灣 在州東五里。其洞曰「石巖」 ,泉曰「東溪。」 李太白有《題東溪幽居》詩。

紅崖冶 在州東十五里。其地產銅,舊有錢官,與洛源監同為採鑄之所,監去冶三十五里。仙娥驛 ,去州十五里,對仙娥峰而名也。峰西巖洞壑幽邃,李太白嘗遊焉,曰:「橫天聳翠壁,噴壑鳴紅泉。」 白居易《過驛》詩云:「谿上郵亭氣早秋,樹邊溪色遶床流。」 有崇明禪院,唐敕建,下臨丹水,石洞相接。宋知州事王禹偁作《西巖、冷溪會》,集五縣令登舟賦詩於此

迎翠樓 在州治舊城上。取李白「雲窗拂青靄,石壁橫翠色」 語也。

盧氏縣 ,舊屬上洛,隋割屬河南,今仍之。武關 秦之南關,昭王伏兵于此,誘楚懷入,執之不歸。

「少習 」 ,即武關。《左傳哀公四年》:「將適於少習。」 按:杜預注曰:「少習,商縣東之武關。」

上洛縣 。《竹書紀年》:「周威烈九年,楚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是也。」

《上洛郡 》晉置,今商州。

荊州 秦苻融遣苻菁掠上洛,於豐陽縣立荊州,今山陽豐陽關。

朱陽縣 屬上洛,唐割屬河南朱陽川。

陽亭縣 州南。有「陽亭聚。」

丹水縣 西。漢名。《漢紀》:「王陵起兵丹水應漢」 ,即此。今山陽竹林關。

南陽縣 ,隋開皇初入豐陽縣,地。今山陽。安業縣 ,唐析豐陽地為安業縣,後改乾元,今鎮安。

乾祐縣 東漢名,今鎮安新豬坪。

曼川縣 隋併入上津。今山陽曼川關、豐陽關地。

上津縣 ,隋置,屬上洛郡。明時割屬湖廣,今仍之。

酇城 ,永嘉中,丹水浸沒,永和中,徙至南鄉故城。

鎮安縣

蠻王砦 ,即曼川,古蠻子之國。《左傳》哀四年,單浮餘圍蠻氏,蠻潰,子赤奔晉陰地。

古洵陽 。漢洵陽地,唐之安業縣也。萬歲通天元年,析豐陽置安業。唐府兵之制。商州有二,曰洵水。王京

乾祐舊縣 ,在縣北八十里。宋知永興軍寇準得天書於乾祐山,即此。元至元丙子,縣廢。聖燈崖 在縣南百五十里雲蓋寺側。清夜有聖燈自崖畔出。

建安廢縣 ,在縣北五十里。即野豬坪。

雒南縣

上洛故城 ,漢上洛縣地,晉之拒陽縣也。隋開皇間改今名,治在清池川。《郡國志》云:「南齊有上洛郡,領陽渠。」 今按:上洛舊廢為鎮,今即陽渠,復設雒南縣。

《元扈 河圖玉版》云:「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