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2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有始皇行宮故址三百所,臺基尚存。明洪武初,猶取寺木料以修州廳。按《關中記》曰:「甘泉本秦之林光宮,漢武帝增廣之,在雲陽縣,與醴泉接境。」 蓋甘泉非一宮,彼乃甘泉之正宮,此即餘宮也。且雲陽至梁山,相距百里,而注甘之甘泉在中。想車駕巡幸,自雲陽至梁山,常駐蹕於此,謂之餘宮無疑也。

梁山宮 ,即織錦宮,秦始皇所建,在好畤。《三秦記》云:「梁山石皆文石,故名織錦城。」

德宗行宮 即今州署,唐德宗播遷時大內也。遺址尚存。《史》載帝於行宮聚諸道貢獻,牓曰「瓊林大盈庫」 ,賴陸宣公諫止。

臨川亭 在乾陵下,唐武后所建,基址尚存上仙觀 ,《酉陽雜俎》:「唐大曆八年,乾陵山仙觀天尊殿前有雙雀銜紫泥,補葺隙壞十五處,宰相表賀。」 今廢。

桑道茂宅 道茂所居宅有二柏,甚茂,曰「木盛則土衰,土衰則人病。」 乃埋鐵數十觔其下以制之。今城西南有道茂蹟,并祠堂故址。

思政堂 在州治公署中。宋州刺史鄭彥文建。「歸來堂 」 ,楊奐《佚老》之所,今廢。

丁蘭宅 ,在吳山下,去州五十里。

武功縣

斄亭 在縣西南三十里。周為申伯封國。漢移武功縣於此,亦名武功城。東漢復徙縣於古斄城,以此為亭。亭在城內,幽怪為祟。後漢王忳除郿令,為女子理冤,收繫亭長,因遂安。

古斄城 ,在縣南八里。后稷始受封於邰。《漢書》云:「斄在漆縣」 ,今之邰封里。有漆村。前漢徙置縣西南三十里。

高泉宮 在武功縣,古美陽城,秦宣太后宮也。節義臺 在縣北二十里,漢蘇子卿故園也。武出使,久而不屈,故作臺以表之,遂名其鄉為「義門。」 今遺址尚存。

馬冢 ,《水經注》云:斜水東逕馬冢北。諸葛亮《與步騭書》曰:「馬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六堰門 ,西魏大統間築以節水。至唐咸通時,堰廢已百五十年。李頻為武功令,奏修之。方歲饑,乃發官倉,傭民浚渠,按故道廁水溉田,穀以大稔。今堰上有李頻祠。

慶善宮 ,在縣南十八里。唐高祖故宅,太宗降誕之所。貞觀六年,駕親幸之,宴從臣,賞賜閭里。帝歡甚,賦詩,命起居郎呂才被之管絃,為《功成慶善樂》。十一年冬,獵於武功,因再幸慶善宮。後廢為慈德寺。

《任安宅 》漢任少卿,以武功小邑,無豪右高貲,故居武功。

韋應物宅 :應物,長安人。漁陽兵亂,流落失職,屏居武功。相傳渭濱是其故宅,應物有《經武功故宅》詩。

高望亭 在縣東二十五里。唐天后武氏行宮。《世說》「中宗築以望乾陵者。」

綠野亭 在縣南一里。宋子厚講學之所。子厚與武功主簿張山甫善,故縣中子弟從子厚遊,因建此亭。明楊一清督學關中,改為「綠野書院。」 美陽故城 ,在縣西八里。漢縣,屬右扶風,後漸徙鳳泉東。

永壽縣

好畤廢縣 漢縣,屬右扶風,在舊縣東南四十三里。王莽改曰好邑。晉元康中,復於舊縣東南一里置好畤縣。周建德三年,省入莫西縣。隋開皇十八年,復改莫西為好畤縣,大業二年省。唐武德二年,析醴泉復置好畤縣,即舊香谷川也。元至正四年,又併入永壽縣。今名好畤里。梁山宮 在永壽縣,見前《梁山》。

廣壽舊縣 ,即今永壽鎮。後魏置廣壽縣,後周改為永壽。元至正四年,徙縣治於麻亭鎮,即今縣。

神泉 在縣彭村里。泉南有土橋,水過橋南,泄澗下。久旱,聞泉中吼聲即雨,如人穢污,則不逾橋而滲入土中,待暴雨盡,衝其穢水復出。俗呼為「神泉。」

穆陵廢關 在縣南四里韓桐讀書洞。宋時立,今廢。

呂公渠 在縣北五里。宋呂大防所開。邑無井,泉囏於遠汲。大防行近境,得泉二,導以入城。用《考工置水》法,因地勢高下以準之,旬日便疏為渠,至今永賴。

瀑布泉 在祁家坡。產婦汲之則竭,禳祭復出。「南幽城 」 ,在縣境,魏時築,與莫營關同據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