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2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萬靈明庭 按《史記》,「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其後接萬靈明庭。」 明庭者,甘泉也。

仙人觀 ,按《三輔黃圖》在甘泉苑。

石門 在縣北六十里。《括地志》云:「堯門俗名石門,故老傳堯鑿山為門,因名之。」 《史記》:秦獻公二十二年,與晉戰於石門。唐高祖武德元年,置石門縣。明初,築石門關城,立巡檢司。旁有石門廟,祀秦太子扶蘇。其殿梁相傳為蒿梁,長四丈。明文光祿題其上云:「唐堯帝鑿闕門而通雍州之上界,周武王登豳巘,以觀雒邑之絕峰。」

泰畤 ,即黃帝明庭祀天處。漢武帝時,或議五帝泰一之佐,宜立泰一,而上親郊。元鼎五年,幸雍五畤,遂幸甘泉,立泰一祠壇,天子親郊見之。其制,一壇三垓,五帝壇各以其方環居其下,四方地為醊食,群神列火滿壇,壇旁烹炊具。有司乃立樂府,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論律呂,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於成帝初,匡衡奏罷甘泉泰畤。是日大風壞甘泉竹宮,折拔畤中樹木十圍以上百餘。永始三年,詔復甘泉泰畤。按武帝初立此壇以祀泰一,晝夜皆有神光。遂采用《太史談》之說,以為泰畤五畤,則每畤各祠一帝,泰畤則立三垓,以臨五帝。故至宣元之世,有事泰畤,尤勤大駕八十一乘,公卿奉引,惟《甘泉泰畤》用之。

冶谷 在縣南四十里。雲陽宮《記》云:「冶谷水去雲陽八十里」 ,《封禪書》所謂「谷口」 是也。其山出鐵,有冶鑄之利。入谷便洪濤沸騰,飛泉激射,兩嶂壁削,峽風凜栗,故謂之寒門。今按:冶谷、谷口鎮皆入涇陽,而山陰寔為縣界。

金泉 在縣東西三十里。世傳其水甘香,目昏者洗之可明。《雍州記》云:「泉湧數穴,清澈無底,人來汲飲,見有金色,從山中照水,往取得金。又西得冶谷,水從高注下,激湍數丈,霤穿尺餘,金冶同流,可為荊鼎之證。」

車箱阪 一名長箱阪。《元和志》云:「在雲陽縣西北三十八里。」 當其登山,必自車箱阪而上,縈紆曲折,單軌纔通。上阪即平原宏敞,樓觀相屬,以其縈紆曲折,故名車盤。今按:此地兩喦下,其色青紫,形旋如車輪,俗謂之「金車」 ,即武帝所趨甘泉道。

諸侯邸 在甘泉,《史記》:「黃帝治明庭甘泉,方士多言古帝王書都甘泉者。天漢四年春正月,朝諸侯王於甘泉宮,遂置諸侯邸。」

《祭天銅人 》,在甘泉山下。武帝得休屠王祭天銅人,祠之甘泉。又立徑路神祠,祭休屠王。今按佛像通體金色,所謂丈六金身也。西域祠之已久,故武帝得祠之。

西原石鼓 ,自秦以來稱石鼓原,不知石鼓所自始。今在武帝廟中,高六尺,文多剝落,其可辨者惟魏文帝太和六年有「艾經艾程」 邑,士夫敬謁,政和六年尹天覺、張光、李法、石彥政、种浩率胡臨、宰王仲武、簿張仲恭、尉步子厚、寄居劉直道緣仲秋檢踏屯田,恭謁武帝廟,畤「孝昌乙卯十月三日」 等字蹟。

古縣城 ,即漢雲陽故城,在縣西北五十里,遺瓦城基猶存。始皇二十七年,徙五萬家於雲陽,復不事十歲。武帝太始元年,徙郡國吏民豪傑於雲陽。自武帝至元成,屢賜雲陽吏民爵,女子百戶牛、酒,鰥寡高年帛,所過毋出租賦。後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別置雲陽縣,在嵯峨山前,非泰畤故地,而後人多指山前為古雲,陽抑「漢」 或兩建歟。

雲陵故城 ,在縣北二十里。昭帝始元二年,追尊趙婕妤為皇太后,起雲陵,以其地置雲陵縣,起園廟,徙三輔富人于雲陵,賜錢,戶十萬。平帝元始五年,罷雲陵,以其地屬雲陽縣。

毛原監 入冶谷二十里,有百里槐樹。北金泉谷中有毛原監。

永安故城 在縣東六十里。苻秦於巀嶭山北永安鎮置三原護軍。後北魏太平真君七年,罷護軍,置三原縣。魏孝明帝孝昌三年,蕭寶夤逆亂關右毛遐、洪賓立義柵捍賊。孝莊帝永安元年,於此置北雍州,後徙北雍州於宜州,仍於柵置永安鎮。今小杜村西北有故城,有唐《貞元年碑》,載此地《遺事》,後磨為《淳化儒學碑》。迤南即杜寨義柵所也,亦名「洪賓柵。」

折衝三府 《舊志》有折衝府、水衝府、仲山府,其創置坐址未詳。今考縣首里名「南府」 ,疑或此遺址。

金源堡 ,在縣西四十里。堡立涇水之中,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