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2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陡絕,上有洞窟數十,蓋昔人避亂之所。

合宮 在縣北五十里甘泉山下,黃帝以來祭天處。《地理志》云:「黃帝治萬國,朝諸侯,乃作合宮,兼明庭,布政於甘泉圜丘。」 《史記》:「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其後接萬靈明庭。」

雲陽宮 ,在故雲陽縣,秦之離宮也。《開山圖古》云:「雲陽先生之墟,中有神書鐵券玉石為記。秦以前於此作雲陽宮。」 按《漢書》,馮昭儀徙處雲陽宮。秦之宮殿,漢皆襲之。林光、長定皆然。王褒有。

《雲陽宮記》

林光宮 ,在縣北甘泉山。師古云:「秦林光宮二世所造」 ,從廣各五里。

長定宮 ,秦離宮。《三輔黃圖》:「林光宮有長定宮,漢宣帝許皇后、成帝許皇后並居長定宮。甘泉宮 ,在縣北四十里磨石嶺,本秦所造,周迴十餘里,有銅人二枚在門外。漢武帝建元中增廣之,周迴一十九里二百二十步,有宮十二,臺十一,壯麗與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立宿衛。更置前殿,有芝生殿房中,九莖金色珠」 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帝每以五月避暑,八月乃歸。《雲陽宮記》云:甘泉宮北有槐樹,今謂玉樹,根榦盤峙,二三百年木也。耆舊相傳,以為此樹即揚雄《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蔥」 者。李善引《漢武故事》則曰:「上起神屋,前庭植玉木,珊瑚為枝,碧玉為葉。」 乃知子雲之賦,非誇大為之。今履其地,惟餘甓瓦,甓作流水紋,瓦頭篆「未央長生」 四字。

皇清知縣趙賓始置石刻於《武帝廟》中。

「『竹宮 』,甘泉祠宮也。以竹為宮,去畤壇三里。」 《史記》:「漢武帝行事甘泉圜丘,昏祠至明夜,嘗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官侍祀者數百人,皆肅然心動。」

棠梨宮 ,《黃圖》云,「在甘泉苑垣外,雲陽三十里。」 明光宮 ,在甘泉宮內,漢武帝發燕、趙美女三千人充之。此與長安之明光宮同名而異地。壽宮 ,《漢書》:武帝病瘉,起幸甘泉,置壽宮。臣瓚云:「壽宮,奉神之宮。」 按此即武帝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者。《黃圖》繫之北宮,不繫之甘泉宮,何耶?

紫殿 ,在甘泉宮。《黃圖》云:「漢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鏤黼黻,以玉飾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神光降於紫殿。」 《西京雜記》:「武帝設雲帳、雲幄、雲幕於甘泉紫殿,謂為三雲殿。」

甘泉苑 在縣北車盤嶺。秦昭王時,宣太后殺義渠君於甘泉。漢文帝三年,烽火達於甘泉,皆此地。《黃圖》云:「武帝置甘泉苑,緣山谷行,至雲陽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風,周迴五百四十里。苑中起宮殿臺閣百餘所,有僊人觀、石闕觀、封巒觀、鳷鵲觀。」 按:漢之上林苑在南,甘泉苑在北,皆秦苑也。漢復修治之,所包之地最廣。其名則有「專主」 耳。

延壽館 ,《史記》「漢武帝從公孫卿之言於甘泉,作益壽、延壽二館。」

通天臺 亦曰望僊臺。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孫卿言僊人好樓居,於是作甘泉通天臺。《漢舊儀》云:「臺高三十餘丈,雲雨悉在其下,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上有承露僊盤,僊人掌擎玉杯,承雲表之露。元鳳間,臺自毀,榱桷皆化為龍鳳,隨風雨飛去。」

通靈臺 在縣北。《漢武內傳》:「鉤弋夫人既殯,香聞十餘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乃起通靈臺於甘泉。常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至宣帝乃止。」 迎風館 ,《黃圖》云:「漢武帝元豐二年,作迎風館於甘泉山後,加露寒、儲胥二館西廂,起徬徨觀。」 梨園鎮 即今縣治。《通志》:在金龜鄉。王褒《雲陽紀》曰:「車箱坂下有梨園,漢武帝築之。地大」 一頃,樹數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車蓋鎮因名之。唐李克用以并師討邠岐,駐軍梨園寨,即此。宋淳化四年,以雲陽、金龜、平泉、古鼎三鄉建為縣,仍析山後甘延、溫豐、威遠三鄉屬焉。

雲陽廢縣 雲陽舊志:在池陽縣西北三十里仙法村,即古漢縣之墟,後別置,今雲陽鎮。《一統志》云:「在涇陽縣西北七十里,漢昭帝置,唐廢。」 蓋指雲陵城也。《寰宇校勘》云:「按《前漢地理志》,雲陽縣,非昭帝置,後漢亦不省。今記誤以雲陵為雲陽也。」

三水故縣 《一統志》:在淳化縣西一百三十里。西漢末,三水人盧芳據之,吳漢擊之不克,即此縣也。元併入淳化縣。按《太平寰宇記》:三水,漢舊縣,屬安定郡。故城在今平涼府涇川境內。高光宮 在甘泉宮內。

師得宮 ,《漢書注》:「師古曰。師得宮在雲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