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2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二王莊 在縣東三十里,疑為秦王姚萇故址。「吏隱堂 」 在縣廳後,宋宣和七年,縣尹張安祖建。

「洪厓宮 」,在甘泉苑垣內,弩阹。《阹》,音墟。宮 在甘泉苑垣內。

長武縣

義渠城 ,在縣北。按《方輿勝覽》,「古義渠王之國,秦昭王時伐義渠,滅之。」

鶉觚城 漢置鶉觚縣,屬安定郡。《周地圖記》云:「秦使扶蘇蒙恬築城至此,以觚爵奠祭,乃有鶉鳥飛集觚上,以為靈異,遂名其縣。」 後魏廢帝元年,以縣南臨宜祿川,又改為宜祿縣。明初,廢為宜祿鎮。萬曆十一年,復置為長武縣。

折。城, 在縣北五里,即淺水故縣。唐初薛仁杲居折。城,太宗圍之於此。淺水原, 即鶉觚原。唐高祖武德元年,薛舉寇涇州,太宗遣總管龐玉自淺水原南出,因高而陣,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斬首大獲,即此。淺水舊縣, 在城北五里。

公劉祠 在縣東關

郭子儀《破回紇》處 ,在城西十五里。

藥王洞 ,在城北,面山臨水,可以遊觀。

長武城 ,在城西北三十里。世傳密人侵阮,阮人屯兵之處。

「《劉黑闥》《投唐》」 處 ,在城東三十里。

牛公故里 在城東北十五里,莊基尚存。陶林溝 在城西北五里許。宋陶穀故里。古戰場 。太宗既破薛仁杲兵,青燐夜啼,命建昭仁寺。朱子奢撰文,虞世南書丹,李華有《弔古戰場文》。

古公宮 在縣城東南一里。

漢柏

唐碑

潼關衛

砥柱石 ,在黃河中,出水尺餘,隨水消長。印台 ,在麒麟山上。

九龍樹 在城南都龍王廟,天將雨,日中有露。《三絕碑 》在城內關帝廟。神像傳為吳道子筆,左國璣讚,張文光書。

禁溝 《綱目集覽》云:「潼之右有谷,平日禁人往來,以榷征稅,名曰禁坑,今人謂之禁溝,亦曰禁谷。」

《虎踞 》在東門外。形似虎踞,故名。

福泉 :在城西北隅。天將雨則溢。

蟹眼泉 在城東北,河將漲則溢。

酒泉 ,在西郭門外,相傳造酒香洌。

四眼泉 :在城中。其水清甘,居民資汲。

佛頭崖 :在城南三十里,雲覆頂則雨。

觀王城 ,在城西五里,近址尚存,俗呼養疾城。西北有觀德王墓,傳觀王城或以此。

泗州城 ,在城南三十里。因泗州軍守禦於此,故名。

十二連城 在城南

雙古城 ,在城南三十里。元李思齊守此。韓福城 ,在黃河北岸。

老君洞 ,在城南潼谷口。

金陡城 :在城東門外。

「貞觀塔 」 在城內金陵寺。

潼亭 在城西五里,改葬楊伯起處。

三鱣堂 在城東南董舍,為楊伯起讀書處。鳥銜三鱣以兆「三公」 ,即此處。

「山河一覽樓 」 在麒麟山上。兵備道張維新建,公餘課士於此。

姚鸞屯 在城西南十五里。《晉書》:「檀道濟從劉裕伐姚泓,至潼關,姚鸞屯。泓絕道濟糧道」 ,即此。鳳鳴臺 在象山上。相傳有發科者,則雲吐五色。

神鐘 ,明萬曆年間黃河流二鐘,摩盪有聲,鐵鐘流潼關,銅鐘流陜川,扣之知陰晴。先懸東嶽廟,兵備張維新移懸麒麟山上。

白蓮池 在麒麟山上,引嵩岔谷水,從上南門入於池。

「風陵堆 」 即媧皇陵,在關城東三里黃河之中。唐天寶初,風雨晦冥,忽失所在。至乾元中,仍復潼津故縣 。唐天授初,置潼津縣,長安三年廢。今為驛,有石橋,尚名「潼津橋。」

黃巷 在黃河南岸近關處。其坂隆起,下望關城。曹大家《賦》云:「涉黃巷以濟潼」 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