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2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二年丙子三月吉日,縣君趙公諒撰

《學古書院記》
蕭㪺

書院,始於唐元和間,衡州人李寬於石鼓山南陲,昇 元中於廬山白鹿洞中。宋大中祥符間,睢陽民曹誠 即戚同文舊居,建學舍百五十間,蓄書一千五百卷, 召明經義者講習。及嵩陽、嶽麓、茅山,皆聚徒教授肄 業,朝廷畀之《九經》,賜以敕額,時天下有「四書院」之稱。 是後江南諸郡,凡先正過化之地,皆置書院,敬延儒 「生,昭明斯道,以遵前軌。」北方金氏,百年所無也。皇元 奄有九圍,敦尚儒術,屢敕有司,勉勵學校。世祖元《龍 書》召魯齋許公疇,咨沃之餘,教人於京兆,成德者多 為時用。今悉物故,陝西行臺立「魯齋書院,以紹前人, 淑後學,邦人興起焉。」是時,湍陽、平水、渭上亦有書院, 籍籍有成趣。於是三原民李子敬暨弟子懋,以己錢 五萬緡築室儲書,號曰「學古。」蓋以龍橋之名不經見, 三原雖為治所,或後復還故城故地。暨落之請鄉先 生悅古、程君主之,慎獨白君經之啟迪,漸有成序。部 使者聞之,朝報下,旌其門。恭甫謂余曰:「願識書院之 成事,然非敢矜也,將俾此方之人新其耳目,滌其靈 府,有以大變其風俗」,庶乎後之人為《詩》《書》家,志願畢 矣。幸有以教之也。辭曰:師儒之職,安敢僭?三請蓋勤, 乃勉以勿欲人知而為侈大,以毋以歲久而生懈怠, 遂筆其實以記。大元延祐七年,集賢學士通議大夫 國子祭酒依前太子右諭德蕭㪺撰。

《龍門建極宮記》
王鶚

臣聞諸先儒,法始乎伏羲而傳乎堯,堯以是傳之舜, 舜以是傳之禹,三聖相承而守一道。西漢賈捐之乃 謂「堯舜聖之盛,禹入聖域而不優。蓋以堯舜傳之賢, 禹傳之子歟?抑堯舜以德禹以功歟?傳子傳賢出乎 天」,孟軻氏說之詳矣。堯有聖德,舜有明德,而禹稱絕 德;堯成盛勳,舜有大功,而禹則萬世永賴。而復克勤 克儉,不伐不矜,聞善則拜,見有辜則泣。故柳宗元《塗 山銘》曰:「德配於二聖,而唐虞讓功焉。功冠於三代,而 商周讓德焉。」由是觀之,則大禹之功德於堯舜何間 焉。《祀典》曰:「能禦大菑者祀之,能捍大患者祀之。」禹之 平水土也,挈天下墊溺之民而寘諸安平之地,又奚 翅禦菑捍患而已哉?歷代綿遠,祀禮「沒疏,積習成風, 漫不加省。有人於此,慨然於廢弛之餘,廣其廟貌,以 極崇奉,得不謂之賢乎?」今道者,姜公其人也。公名善 信,河東趙城人。年十有九,挺身道流,師蓮峰、靳貞,常 結居王刁涸籍,有道價。屬陝右兵亂,士大夫避地者, 往往依之。一日,語及:「禹門神祀,因兵而燬,惜無為經 畫者。」時公侍側,乃潛有興復之志。師亡,公即抵玆所, 陋其舊制而將益之。鳩眾議工,其鴻基鉅址,當疊以 大石,而無隙可攻。俄沙其際,沙盡,石乃可出,人咸以 為異。公精誠感發,助役者多自負所食,不遠千里,欣 欣躍躍,若神使然。肇基丙午,而落成於壬戌。為殿五 楹,其門稱是。兩廡間架各十有八,寢殿營於其後,別 為道院,殿則有四方丈,雲齋無一不具。又廣構神祠, 凡可以為國祈禳者,悉有香火之奉。甫西河壖,即看 鶴樓之故基為起石,各巍然百尺,河山勝概,千里一 目,亦天下之偉觀也。上在藩邸,熟聞公名,召而詢之, 言多應驗。即位之初,三見徵聘,公奏對平實,中多裨 益。陛辭,敕賜宮曰「建極」,殿曰「明德」,閣曰「臨思」,仍命大 司農姚樞大書其額以示。歸滎別遣右相張啟元詔 鶚為文以記。臣聞命悚然曰:「三代而下,世教不明,中 材庸士不為淫祠曲祀所惑者幾希。道家者流作大, 緣事以事所事,分內事耳。若夫追崇往聖,不憚勤苦, 曠日持久,為眾人之所不能者,蓋亦寡矣。吾皇眷之, 為賜嘉名,誠盛事也。」臣謹奉詔,拜手稽首而為之銘 曰:「維禹之功,庇民無窮;維禹之德,配天無極。」世衰道 喪,祀及淫祠。明德之遠,誰其思之?粵有斯人,是宮作 新。爰居爰處,至誠感神。聖皇簡知,嘉名是錫。金石載 書,用彰厥蹟。龍山蒼蒼,洪流湯湯;神功永賴,國壽其 昌。

《咸陽遷縣記》
明·李炳

夫咸陽古雍州之域,陸海之地,為九州之冠,實天下 之大郡也。在星屬東井之區,在土為秦之分野,據形 勢,實險固,左挾崤函,右控隴、蜀,乃周、秦、漢、唐近郊之 邑也。其縣治去長安不五十里,原隰壯麗,山川被貫, 《九崚》峙其北,《渭水》流其南,此其故址也。蓋千載之下, 兵燹廢墜,城郭漸更,其為縣也,數不一耳。迄今有元 失馭,天下紛紛,民之流亡於兵凶者十去八九矣。際 天朝龍興,戡定暴亂,統一海內,制禮作樂,設官分職, 令有司以任牧民,相與共理天下者也。夫牧民之任, 尤以為難。在國家遴選賢才,以膺斯任。得其人則政 教罔不修明,否其人則有乖治體。洪武二年六月,縣 丞孔侯文郁受命來典是縣。其縣則井邑丘墟,人民 遯跡,姑於東原之阪,就民居以為縣。始為政也,恤鰥 寡,勤耕織,易風俗,屏奸諛,明治體,不期年則民復業 者數百焉。訟簡賦均,學者遊於門,此皆侯之善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