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川 在縣南百五十里。出大山中,東西四十里,南北三里。秦滅虢,為縣,即此。一名桃虢川。渭水 ,在縣南三十五里。按《縣志》即渭之南北岸水灌溉,地頗肥饒。
岐水 在縣西。繞南東流。按《縣志》,發源麟遊普潤里廢縣,東南流入漆水,一名巒水。
湋水 ,在縣東北六里。源出湋谷,南流入扶風縣界。唐湋水縣以此名。一名「白水。」
潢水 在縣南三里,俗傳太公釣處。東南流與濉水匯,名交河。按《縣志》一名水南河。
斜谷水 ,源發桃川,經太白斜谷關,北流入渭,名石頭河。按《縣志》,「其水灌稻米,潔白甲於他處。亦產魚。」
渭河 在縣南四十里。發源渭源縣,東流至同州入河。司馬懿屯渭濱,即此。
濉河 ,在縣南十里。一名「後河」 ,東流入潢河,經茂陵入渭。
朱石澗 ,在斜谷關內四十里,有路達桃川。青峰澗 ,在桃川西。
「雙溪 」 即「潢、濉」 二河相會處,今名「交河。」
虎溪 未詳
不溢池 按《明一統志》:「縣治南引潤德泉注於池,久而不溢。」
「仰天池 」 在周公廟山後。
珍珠泉 在永樂洞前。泉水清微,如珠迸出,深丈餘。一在令狐庵。
瀑布泉 :在桃川勺泉洞。
潤德泉 在縣西北十五里周公廟東。相傳「世治則出,否則竭。」 唐大中初,復湧出,敕賜「潤泉。」 魯班溝 在縣東十里,有小水南流入交河。龍尾溝 在縣東二十里,有小水流入交河。麻葉溝 在縣東二十五里,有小水南流入交河。
南寺溝 在縣西郭門外。下有泉水,經實相寺南入潢河。
佛兒溝 在縣西七里。源自周公廟「潤德泉」 ,流入潢河。
白玉溝 ,在縣南五十里。有山,水出五丈原西涼廬山下,北流入渭。
寶雞縣
陳倉山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一名雞峰山。秦穆公使髦頭騎伐梓樹,即此。傳山有石雞,與山雞不別。趙高燒山,山雞飛去,石雞不去,晨鳴山頭,聲聞三十里。
石鼓山 在縣南二十里。石如鼓者十,周宣王田獵時所鑿,因名。按《府志》:「唐鄭餘慶得其八,置於學宮。宋皇祐間,復求之,得其二。大觀中,徙置開封辟雍。靖康末,金人取歸燕,置大興學宮。元皇慶初,移置國子監學宮戟門內左右。今仍在國子監。」 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五字。
蛇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其山多蛇。
煎茶平山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俗傳漢高祖引兵由故道出,駐馬煎茶於此。
青峰山 在縣治東南八十里,其峰秀麗常青。石樓山 在治東南一百二十里,形如樓閣。亦見《岐山縣》。
益門山 ,在縣南十五里。故益州境。由此而入,即秦嶺北峪。
石塔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其形如塔,上有石盆,遇旱禱雨輒應。
溫水谷 ,按:《明一統志》「縣東南四十里,渭水之南。」
麥澗谷 在治西七十里。明洪武三年出瑞麥。「陵原 」 在縣後,以金陵河經其左,故曰「陵原。」 其脈自吳山綿亙而來,至此結形如屏。
和尚原 在縣西南四十里。按《府志》,「大散關之東,宋吳玠、楊政大破金兵於此。」
八角原 ,在縣西二十里。其原八角,故名。西平原 ,在縣東北十五里。
八魚原 在縣東南三十里。俗傳太公釣時,有八魚追釣至此。
渭水 ,在縣南一里。按《縣志》,「源出渭源縣南谷,經鳥鼠朱圉數百里,至此遂為巨浸。」
汧水 ,在縣東三十里。源出隴州山下,東南流入渭。
金陵水 在縣東五里。源出五峰山,南流入渭。清澗水 ,在縣南六里,源出煎茶坪,東北流入渭,勢甚洶湧。
洛谷水 在縣東六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入渭。箕谷水 ,在縣東南。源出箕谷,北流入渭。陸川 ,在縣西二十五里秦地平川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