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西鄉縣志》:「俗多醇樸,民重耕織,文學日趨於新,禮儀漸近於古。士大夫駸駸,有教民興行之風。」 《鳳縣志》:「務農力穡,質直好義,與岐壤相接,有豳風之餘。」

《寧羌州志》:「風氣兼南北,語音雜蜀秦,耕織為生。」 《沔縣志》:「連雜氐羌,人尤勁悍,性多質直,務農習獵。」

《略陽縣志》:「地僻民頑,農末雜作。」

立春 前一日,以兒童扮故事名「社火」 ,老幼聚觀。牛過以豆撒之,謂之散疹消疹。

三月三日 ,男婦朝《武子山》,遠近必至,雖他邑亦有至者。婦人各採松枝蘭花,插鬢而歸,以為祓除不祥。

四月八日 ,城隍神誕。凡近城居民舉「賽報之典。」 是日,新食大麥,碾麥為索,各相餽送。

六月六日 ,金洋堰有《河神會》,民多往祝。七月十五日 ,食北瓜。

八月十五日 食西瓜,貧富皆然,以為慶佳節。九月九日 ,婦人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十月一日 祭青苖神,用荍麪為角黍。祀祖先,於門外備紙衣,謂之「送寒衣。」 雇工人皆於是日放還。諺云:「十月一送雇的。」

《冬至日 向巴山看雪,以占來歲豐歉》。遍山臘梅開放,大雪積山頭,士人皆挾酒遊賞

漢中府祠廟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南鄭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城西北。明洪武五年建。嘉靖十七年,知府陳璣修。祭以春秋上戊日。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一里。明洪武五年建,嘉靖十七年,知府陳璣修。祭以春秋上巳日城隍附享。

郡厲壇 在府城北八十步。明洪武間建。知府陳璣修。歲祀三:春清明、秋七月望、冬十月朔,設城隍于壇上主之。

八蜡廟 在府城南一里,風雲雷雨壇之東。旗纛廟 在漢中衛東。明洪武十四年建,久廢。萬曆三十一年,守備溫編改建於西教場東,霜降日祀之。餘衛所如制。

城隍廟 在府治西南。明洪武五年,知府費震建。萬曆二十八年,知府李有實重修。三十一年,知府崔應科因後殿圮廢無存,捐俸增修之。東嶽廟 在府治北二里。

真武廟 在府治北一里。

二郎廟 有二:一在府治東三里,一在府治西二里,神姓張名哲,字伯達,漢天師七代孫,唐肅宗時為雲居宰,有功於漢,民思而祀之。

馬神廟 在漢陽驛

漢高祖廟 在漢水。相傳高祖遊憩於此,後人立祠祀之,甚靈,迄今不敢褻慢。

漢壽亭侯廟 郡內凡五處。

酇侯廟 在府堂東,祀漢相國蕭何。明洪武十五年,知府李恭讓建。

淮陰廟 在南鄭縣南八十里米倉山。

方正學祠 在府治西南。明萬曆間,知府項思教建。祀方孝孺,以春秋上丁日。

二相祠 在府城內。宋嘉定間,丁焴帥興元,建祠祀張浚、虞允文。

三公祠 在南鄭縣西。舊為藍公祠,祀都御史藍章,有《狀元康海記》。後因都御史原傑、吳道宏相繼撫鄖,招撫流移,皆有功於漢,悉入祀,故建祠為三公,春秋致祭。

褒城縣

南壇 在城東南

北壇 在城西北

西壇 在城西

八蜡廟 在縣內

城隍廟 在縣治南

關帝廟 在縣內

東嶽廟 在縣內

惠遠侯廟 在縣東南一里。舊名「山河廟」 ,祀漢相國曹參。宋政和間,始賜今額。

淮陰侯廟 凡二,一在南孤雲山,一在西仙臺山。

城固縣

社稷壇 舊在北郭之西。明嘉靖四十三年,知縣楊永茂改建西郊。

風雲雷雨壇 舊在南郊。明嘉靖四十三年,知縣楊永茂改建東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