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4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筆架山 在縣南三里,面學宮之右。

印臺山 :在縣南三里,面學宮之左。

玉屏山 在縣南三里,儼若屏風。

望夫山 在縣南九十里,峙任水之濱,上有望夫石。亦載《漢中府志》。

三尖山 在縣南一百里。明嘉靖間,巨寇李三結寨於此。

三臺峰 在縣東三十里。其形疊聳,風景清嘉,有石洞龍泉。

三十六峰 在縣東三十里。群峰螺擁,為諸山冠。木石巉巖,中多虎豹。

目連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俗傳,目連和尚構庵於此,遺址尚存。

文筆峰 在縣治東南八里,一峰突兀如筆。香爐山 在縣東南十里,上建朝天宮,山頂有鐵爐,舉動則大蛇擁出,乃神鼎云。

板廠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順治六年,寇孫守金結寨於此,負固十年,始勦平之。殺戮甚眾,紫民大受其害。

光頭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接四川界。山頂不生草木,上有龍洞,人不敢近,雲霧起輒雨。團螺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層巒疊嶂,儼如青螺,為紫陽、西鄉之界。

雞鳴坡 在縣西南六十里。高薄雲霄。相傳漢高祖微行至此,聞雞鳴而止。

土門塢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兩山夾峙,叢林懸崖,儼若巨關,在灌河內。

漢江 源出嶓冢山,《書》所謂「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者也。歷城、固洋縣石泉至紫陽境,由興安、洵陽、鄖襄至漢口,合江流入海。自馬家營西為漢陰縣界。由水路東下為銅鑼三灣,東為草圈灘,又東為五溜子灘,又東為龍王灘,又東為石壁灘。又東為鐵縴灘,即陳公崖。又東為宦姑三灘。又東為怯灘,又東為大力灘,又東為紫陽二灘,則縣治在焉。又東為中宮灘,又東為長灘,又東為汝河灘,又東為樓子灘,又東為柘瀆灘,又東為石門灘,則為興安州界。

任河 ,源出四川太平縣,北流入漢。

灌河 ,源出金山谷,有東西兩河,投任河入漢。按:「灌河」 俗誤作「權河。」

《渚河 》源出西鄉印臺山,投任河入漢。

洞河 ,源出四川界嶺,北流入漢。

汝河 ,源出四川界嶺,北流入漢。

五郎河 在縣西境,北流入漢。

小石河 在縣西境,南流入漢。

綿魚河 在縣西南境,與漆薗河、白楊河皆北流入漢。

沔峪河 在縣北三十里,西流入漢。

林木河 在縣北六十里,西流入漢。

鬧河 在縣北八十里,西流入於小松河。小松河 在縣北八十里。南流入於漢。

蒿坪河 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鳳凰山,東流入漢。

紫陽溝 在縣南三里。源出文筆峰,北流入漢。龍洞溝 在縣南三里。源出筆架山,西流入漢。顯鐘溝 在縣南四十五里。東流投任河入漢。相傳昔年溝水泛漲,湧出巨鐘二口,順水東去。王瓜溪 在縣南九十里。

瓦房溝 在縣西三十里,北流投任河入漢。石門溝 ,在縣東四十五里,接州界。

廣濟泉 在新縣北

石泉縣

太平山 ,在縣東八十里漢江南岸。其山高峻,絕頂坦如平地。

十八盤山 在縣南五里。漢江南岸。

五攢嶺 在縣北三十里,其嶺五峰相聚。馬嶺 ,在縣東四十五里。其嶺連亙二十餘里,路徑崎嶇,日出照耀,行人如在天際。

二郎洞 ,在縣西十里。洞旁石上有觀音手膝,印跡宛然。

煙波洞 在縣西十五里。其深莫測,望若煙波,故名。

枯柳洞 ,在縣北五里。門有石臺香爐,內有籩豆杯爵之屬,皆出天成。

漢江 ,在縣南五十步。

遲水 ,在縣東五十里。易漲難退,故名。其池沃衍。

珍珠水 在縣西二里。源自五攢嶺,南流入漢。大灞水 在縣西十五里,源自秦嶺,西流入漢。紅水 在縣北一里,源自五攢嶺,南流入漢。兩岸紅沙,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