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史衙 年久圮甚。知縣劉穀於丁酉歲捐俸助典史盧裕重修。
察院 在城內東南隅。明洪武四年,邑令馬憲建。嘉靖間,邑令宋大本重修。萬曆間,邑令暢揚、蘇廷、王立身重修。大門西舊有公廨一所,兵燹頹壞,知縣劉穀於己亥秋建庭三楹,委典史李欽董其事,告成頗速。
布政司署 ,在城內東北隅,舊文安驛也。明正統六年,邑令張輔政建。今坍塌隙地內,改建「準提庵。」
府館 在縣治中街迤北,明成化間建,今弗存。陰陽學 在醫學旁。
醫學 在縣治南
預備倉 舊在縣治西,兵變拆毀。今改建於縣堂西。
草場 舊在縣治西。明季寇毀其垣,知縣劉穀於庚子秋捐俸雇夫,四面築牆,中建門樓一座,以為貯芻場。
養濟院 舊在城南西街,邑令陳王道遷北城外。今舊址無存。負郭內有「陶復」 、「陶穴」 ,安插孤貧居之。
漏澤園 在城二里。明天啟二年,邑令張爾儁捐俸置地。
皇清順治戊戌春,知縣劉穀捐俸再置「義塚」一處,名
關家坪:距縣二里。在官廳鋪前。有碑記。
鄜州治 在城東門內道署之西。明洪武四年建,永樂九年重修。崇禎間兵燬。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州顧耿臣增擴修葺。按《州志》,兵
火後,知州劉國禎僦民房在山寨內。順治五年,知州李芳澂始成構,倚山向東,建堂三間。八年,知州劉應科改堂向南,增建大門。十一年,知州江中耀倚山作榭,建「倣歐亭。」 十七年,知州顧耿臣增宅房數間,但崖阿隘小,殊非臨蒞之所。康熙二年,知州顧耿臣視下城舊治,芟草萊,覓基址,自捐俸金,創建大門、鼓樓三間,儀門三間,大堂三楹,左右庫房東西六房二十餘間,過庭三間,二堂三間,內宅大房五楹,廊房一十八間,東西書房各三間。本年七月,倡士民移治於下城,士民各認址蓋房,相率移居。下城。土地祠在儀門外左,知州顧耿臣重修。寅賓館在儀門外左,今存址。監獄在儀門外西,康熙二年七月移治下城。知州顧耿臣復捐俸,因舊址葢造監倉二所於大門之西,較山城更為慎固寬擴。鐘樓舊在州治右,萬曆間移城上。東南角大銅鐘,敦厚渾堅,色若鼎彝,聲宏聞數十里。考《鐘銘》,乃寶室寺之梵鐘,唐貞觀三年大將軍張神安鑄。同知衙 在州治右,康熙二年同知王國禮建。堂三楹,東西房各三間,大門宅房俱備。
州判衙 在同知宅右,今裁廢。
吏目衙 在同知宅南。康熙二年,吏目韓文旭建堂三楹,宅房廊房俱備。
察院 舊在州治南,廢。
皇清順治間,知州江中耀改創於州治西關,知州顧
耿臣增建大門書房并廊房。
按察司署 在州治西南。崇禎年廢。
布政司署 在州治東南,廢。
分巡河西道署 在州治東,舊為按察分司。明嘉靖間,副使孫公樂改建。兵燹後,民舍盡燬,惟道署存,門戶牆垣傾圮。
皇清康熙二年,河西道李榮宗、知州顧耿臣繕修《一》。
新又建書房廊室數十間,臺上亭子三間。自裁「分巡道」 後,多傾圮。
西山道署 今改「察院。」
城守營署 在州治西,舊客使公館址。
皇清康熙二年,城守營守備葉呈蘭因址創修為營。
署
陰陽學 在州治大門外左,今廢。
醫學 在州治大門外左,今廢。
僧正司 ,在開元寺旁。
「道正司 」 在城隍廟旁。
倉 舊有預備倉、存濟倉,既廢,知州顧耿臣建二所,一在上城,一在西關。
養濟院 在城南門外,孤貧三十七名,按月給糧。
義塚 在南門外一里
雒川縣治 在城內東南隅。明洪武間,主簿蕭復仁建。正德七年,賊燬。嘉靖二年,孫令重加修葺。萬曆間,知縣陳惟芝又增修。按《縣志》:「弘治間,苟令續修。」 嘉靖以後,吉令、楊令署事,寧州劉同知及萬曆間李、陳、韓、張、蕭五令,各以時增修。捕盜廳 在黃龍山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