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6 (1700-1725).djvu/115

此页尚未校对

能感人至是哉

梅岸冬香 在縣東三十里,即玉梅川。源出子午山,東流入華池水,名曰「梅川。」 今多他木,值冬雪飛墜,遠樹幽叢,堆枝垂幹,瑩然若梅之吐秀也。

聖泉清水 在縣南十步,即聖公泉也。《方輿勝覽》云:「其岩舊有修行功成者,卓錫出泉,能愈百病,旱禱亦應,因名曰聖泉。」 每春融和,泉流澄清,好事者取以浴身洗目,且載酒攜殽,泛巵上流,歌詠迭賡,若有真趣。遊賞者咸品此為勝地云。寶珠霞舒 ,在縣南二十里寶泉寺中。泉出如貫珠然,故名之曰寶珠。積水成池,浮光耀金,若披霞彩,布錦噴珠,絕為勝覽。山僧結茅構亭於其旁,以侍遊賞者,而今廢矣。

《石潤天雨 》在縣西一十里,有崖石,每天降雨,預先濕潤若盥濯者,雖亢陽酷暑,潤亦如之。邑人乃預知明旦之雨也。

環縣

長城 ,在縣北二里。秦將蒙恬所築。

方渠故城 ,在縣南七十里。漢之方渠縣,後魏廢為鎮。唐神龍三年,析馬嶺後置。五代晉省入通遠縣。宋為砦。

馬嶺廢縣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漢置縣。後魏廢為鎮。隋復置。宋廢。范仲淹復築為鎮,周圍三百七十五步,界於通遠縣,北至琵琶砦四十五里。明成化中,都御史馬文升復為修築。按:「唐節度使楊朝晟次方渠,乏水,有青蛇下走。朝晟依其跡而掘之,遂為清源,士飲給足,因立祠焉。」 安塞廢縣 ,在縣西十里。漢置縣,後廢為鎮,唐復置。五代晉省入通遠縣。宋天禧中,築為砦,北控夏界九星原路

環州故城 在縣城北一里,即舊環州城。後周置會州。隋改為環州。唐咸亨中,置安樂州。大中間,改威州。明始為環縣。以環江流經城西,委曲環抱,故取名焉。

靈武臺 在縣東北三里。舊屬靈武郡,相傳唐肅宗即位於此。明李夢陽有詩。

通遠廢縣 在縣治。宋為環州附郭縣。元省入州。

烏崙城 在縣北三十里,周一里三十步。宋范仲淹經略時置砦,屬通遠縣,屯兵控烏崙川一帶。咸平中,重修。西接永和砦,北接肅定砦。今東面圮於河。

靈祐城 ,在縣南一百四十五里。何福所築,并置遞運所。

紅城兒 在縣北九十里。明成化八年,重修。肅遠城 在縣北四十里,亦名需源城。北面為暴水衝,北控大落乾川,即馲駝坪地入西界。宋咸平中增築,賜是名。

合道城 在縣西南七十里。其水自開城縣來,入環江,以二水合流,故名。宋、金皆為鎮。

興平城 在縣境,地名炭家嘴。宋元符初,築為城,賜是名。

洪德城 在縣北六十里。宋置。砦章楶嘗遣折可適破夏人於此。

木缽城 ,在城南四十五里,即古木波鎮。周三里八十步。舊屬靈州,宋范仲淹築,咸平中重修。西至合道川,南至大鎮,元廢。明成化間,都御史馬文升重築城,高三丈,周三里,內有廳事、鋪舍及遞運所,屬慶陽衛。

安邊城 在縣境,地名「徐家臺。」 宋崇寧初築,賜今名。

平遠砦故城 ,在縣北七十里,控大峴川,入靈武路。宋天禧中築。

定邊砦 在三店十溝,宋天聖中置。

通遠亭 在縣外七里。宋建,為宦遊迎送之亭。觀兵亭 在縣外古教場。宋种世衡建以閱兵。勝覽樓 在縣中。宋建於環江之湄,高峻爽塏。細腰城 在縣西。其北有二川,交通西界。宋范仲淹議築此城,斷其路,命种世衡董其事。世衡方臥病,檄至即將所部甲士晝夜興築,城成而卒。

安化寨 ,在縣東七十里。

曲子城 在縣南九十里。明永樂初,征西將軍何福築曲子驛并遞運所。

景致附

靈武古臺 ,在縣北,自唐迄今代凡幾易,而制度之詳,居人猶能道之。

蕭關故道 在縣北三十里,即古蕭關也。界限中外,禁詰姦宄,古人設備邊圉,此其要地。今直抵賀蘭,隸蕭關,為內地。一統之盛,自古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