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6 (1700-1725).djvu/59

此页尚未校对

年,都御史葉,會同藩臬司道,率有司等官大加修葺,煥然一新,允稱「鞏固。」

金縣城池 ,土築高三丈三尺,厚二丈,池深二丈一尺,闊三丈。周圍三里三分,門二:南曰阜安,北曰清安,各建層樓。城隅大鋪四,周圍小鋪二十。外郭當龕谷山口,即宋之舊寨郭。門二:南曰永綏,北曰咸寧,各建層樓三間,迄今相繼修築。按《縣志》,「郭門外昔有甕城。萬曆間,知縣劉文炳與邑人有隙,去之。識者以為風氣」 衰微,由於此也。按:城創自元至元間,歷時增修,堅緻牢實,當時稱為「鐵甕。」 萬曆三年,知縣劉去僻重修,上增女牆一周,甃以磚石,較昔壯麗。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頒示郡縣《修理城池》。知縣魏煜

如「捐俸補葺層樓,垣牆改觀。」

河州城池 ,元時逼近北㟲。明洪武十二年,指揮徐景截修元城之半,如舊勢三分之一,拓建於南。今北城後臺址猶存。弘治庚申,指揮蔣昂重修樓櫓,分布,更鋪翼然。城高五丈,上闊三丈,池深二丈,闊三丈。「周圍九里三分,俱土築。南北長二里有半,東西長二里有百步。門四:東曰平秩,南曰安遠,西曰定羌,北曰鎮邊。」 嘉靖時,知州聶守中因防邊警,創建南郭,周圍三里有奇。郭門一,仍建層樓戍鋪,至今相沿。按《州志》:「四門城樓相對,門內各置銅將軍砲,兵衛旗鼓。建官廳三間,左右營房二十間,官軍居住,以嚴警備。」 南門大樓一座,計五間三層,高五丈。北城無門,大樓五間,制度同南樓。東門四層,所置軍器房屋同南門。「城門樓五間,二層,高四丈。西城門建樓,設備一如東門之制。沿城樓櫓十有六座,每座三間,二層高三丈。更鋪二十八處,每處三間,城垛計一千八百二十八。南關長五里,護以重城,高三丈,闊二丈五尺。南門建樓,東西二便門,以通輿人出入,更鋪八座,垛口五百。西關長二里,東關長百步。城屬」 衛,《關》屬州。

臨洮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狄道縣附郭。

摩雲關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今置巡檢司。南關 ,在府城南。

北關 在府城北。二關,宋嘗於此置堡。

三岔關 在府城西三十里。

結河關 在府城北六十里。宋熙寧七年,於此置堡。

打壁峪關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

下襯關 :在府城南一百里。

八角關 :在府城南一百一十里。

十八盤關 :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

永寧橋 舊在城西北,宋熙寧中建,賜名「永通。」 明洪武時,移建於城西三里,更名「永寧。」 造船十二,兩岸置木柱十二,維以鐵纜、草纜各二。

皇清康熙十三年,靖逆侯張勇因用兵輓運糧芻,仍

移建郡城西北五里。是後船料裁充兵餉,船艘損爛,無項修補。每逢河漲,津梁阻塞,民甚苦之。知府高錫爵捐俸續造船八艘,架構堅固,橋始通利。

弘濟橋 在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洞子溝,自明季久廢。

渭原縣

分水嶺關 按《一統志》在縣城西一十里;渭橋 ,在城西一里。

蘭州

鳳林關 在黃河側,通紅永路,外有王保保城。京玉關 ,在鎮遠橋北,通河西路。宋元符中,賜名。金因之,元廢。

金城關 在城北二里黃河北岸。宋紹興四年置。據河山之險,為甘肅咽喉,築城以為固。明景泰間,守備李進鑿石重建。萬曆二十五年,副使張棟易土為磚。今於河南置巡檢司。

阿干鎮關 ,在蘭州城南四十五里,本宋阿干堡,元改為縣,今置關,衛卒防守。

東堡關 距蘭州城十八里。宋元豐四年置。本名「鞏哥關」 ,後改曰「東關。」 明景泰初重築。

鎮遠橋 「『明洪武五年,宋國公馮勝建於城西七里。越四年,衛國公劉愈移建於州西一十里,名古浮橋』。洪武十八年,指揮楊廉移置城西北二里金城關,用巨舟二十四艘,橫亙黃河,上架以木梁,棚以木板,圍以欄楯。兩岸西北為鐵柱四,各長二丈,一落河底,鐵盤尚存。木柱四十五維。鐵纜二,各長一百二十丈。麻纜」 四,長亦如之。遇冬河將凍,則折而修艌之。來春冰泮復建,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