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7 (1700-1725).djvu/1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廣武營 旗軍七百七十三,家丁一百五十九,備禦軍二百有六。

棗園堡 軍丁一百八十。

張義堡 壯士八十三

渠口堡 軍一百

南路玉泉營 旗軍九百六十五,家丁三百二十三,備禦軍二百名。

大壩堡 軍丁四百五十二。

平羌堡 軍丁一百四十五。

北路平魯營 :旗軍六百四十二,家丁五百一十三,備禦軍二百三十二。

威鎮堡 軍丁一百五十七。

李綱堡 軍丁二百八十四。

金貴堡 軍丁二百有九。

《洪廣》營 :旗軍三百,家丁五百二十,備禦軍二百二十。

鎮朔堡 軍丁二百有七。

鎮北堡 軍丁一百六十一。

寧夏衛古蹟考        通志

本衛。按:各衛所《古蹟》闕略不詳,統附本衛之內。朔方古郡, 漢武帝元朔二年,遣衛青、李息出雲中,歷高闕,遂至符離,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富平故城 在省嵬城西北。秦置北地都尉,治河目縣,故城 在黃河南。

歷城 在衛北百里。漢置渾遠都尉理所。後魏太和初,三齊平,徙歷下人居此,遂有「歷城」 之名。後周因置歷城郡,旋廢。

上河城 ,世謂之「漢城。」 薛瓚以上河在西河富平縣,昔馮參為上河典農都尉治所。

保靜城 在衛西南八十里,漢築,乃舊薄骨律鎮倉城也。後魏立弘靜鎮,徙關東人以充屯田。隋立為縣,有典農城在其內。宋陷於趙。德明改為靜州,明為屯軍居住。

吳城 在衛城北七十里。赫連勃勃嘗遊憩吳山,而歎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南,大河以北,未有若斯之壯麗者。」 因築城曰吳城。隋置白城鎮,旋廢。

珍珠樓  、通天樓 俱在「統萬城」 內,皆勃勃時建。

夏州城 ,在衛城東黃河岸側。晉時赫連據此稱「大夏。」 後魏置夏州。

祈都城 ,在中衛東北,即古夏州城。

省嵬城 在黃河東

靈武鎮 ,河外鎮也。前漢北地郡靈武縣,即此。隋、唐皆為縣。

宥州寧朔郡 ,本漢三封縣之地,自河曲靈夏,有蕃茸部落,後周武帝立朔州以統唐高宗時,置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梁州,武后時,并為匡、長二州。中宗置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元宗時,復置魯州、麗州、塞州,後復置匡、長二州,又置宥州及延恩等縣。至天寶中,改寧郡,復寄理於經略軍。以地形居中,可總統蕃部地,以應接天德,南為夏州之援。憲宗時,復置宥州於長澤縣,隸夏綏銀節度使,兼管神策軍。宋李繼捧納國,復為王土。後夏州廢毀,因陷趙德明。

定遠鎮 ,在衛城北一百里。唐屬朔方節度,為定遠軍,即元昊之興州。

安豐軍 唐屯田二十萬。以上係河外六鎮。洪門鎮 ,本夏州地。唐邠州節度使張獻甫築洪門鎮城,置兵以防寇。宋雍熙中廢,後屬趙德明,號為「洪州。」

溫池城 在衛東南。唐神龍間,置溫池縣,屬靈州。後改屬威州。

東受降城 ,唐睿宗景雲三年,朔方郡總管張仁愿築三受降城。敬宗寶曆元年,振武節度使張惟清以東城濱河,徙置宰遠烽南。

中受降城 有拂雲堆祠,接靈州境。有關,唐憲宗元和九年置。又有備塞軍,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修復舊城。北有安樂戍。

西受降城 ,元宗開元初為河所圮。十年,總管張說於城東別置新城,北三百里有鷿鵜杲。以上三城俱在河外,今廢。唐呂溫有《三受降城碑銘》。

回樂鄉 在靈州故城內。

韋州城 ,在衛城東南三百六十里。夏為韋州靜塞軍。

田州城 ,在衛城北六十里。

定州城 ,在衛城北六十里。本唐定遠城,趙元昊改為定州。

臨河鎮 。宋初,舊管蕃部三族,置巡檢使,以本部長為之。真宗時,陷於趙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