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8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鴈門偏橋 在州南七十里。

白水橋 在州南。源出龍泉山,水經其下,色甚白,故名。舊有橋盡圮。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小溪橋 在文鎮。去州南五十里。架雙木為橋。溪水暴漲,每歲易修。

神溪橋 在州東四十里。架木鋪板,以通經行。蒿坪石橋 在州東八十里。

亞坪石橋 在州東九十里。

魏磨橋 在州北二十里,新建。

長寧橋 在州北六十里,如鎮西橋制,有索橋一、鐵橋一。明時,大路由河西過長寧橋達松壘。嘉靖間,兵備胡鳳、總兵何卿修今路,改「河東橋」 ,廢久。

實大橋 、深溝橋 俱在治內,今廢。

溜索橋 沿大江而下,自長寧至青坡,約共七八處,以通河西山寨村里。其制:兩岸立柱,股竹為索,或長百丈,短亦六七十丈,橫截岷江,斲木為筒,狀如覆瓦,繫繩於上。凡村民與羌民往來,各以麻繩連筒,縛身於索,仰面以手攀索而渡,然後登岸解繩,雖渡牛馬亦然。每處溜索二條,東西各置低昂以筒溜之,甚速且便。

汶川縣

徹底關 在縣治南五十里。岩上設關門二,晨昏啟閉,譏察非常,為松茂第一要隘。舊設堡官一員,軍兵皆有糧籌。今官兵如舊。又《總志》云:「徹底關在威州治西一百三十里。」

茶關 在縣治南一百四十五里。關設兩門,勢不甚險。一名「蠶岩關。」 舊設堡官一員、軍兵四名,皆有糧籌。今官兵如舊。

寒水關 在縣治內

雞。請幫助識別此字。關 在縣治南四十五里。鈴繩橋 在縣治西一里。名鈴橋者,古人掛鈴其上,以防夜盜私行。其法中用細竹為心,外裹以篾絲,長四十八丈,索用三股,合為一股,一尺五寸為圓橋,寬八尺,左右各四繩木,掛為欄以翼之,掛底橫木以扶底。底繩用一十四繩,上鋪密板,可渡牛馬。東西兩頭約五十步,平立兩大木柱為架,長可六丈,名「將軍柱。」橋繩俱由架上鋪過,使不下墜。東西建層樓,樓之下,各有立柱、轉柱,立柱以繫繩,轉柱以絞繩,為八景之一。橋樓 東西兩樓,明知縣萬文相建。東橋樓圮知縣葉承恩重建。

溜索 三店,徹底關、興文坪皆設。其法用淨篾絲以為繩,去來各一,繫有低昂渡者,采堅木刳削如半邊竹筒,長可七寸,名曰「溜殼」 ;殼上有小孔,渡時合於篾繩。另用麻繩繫腰,穿溜索之小孔縛緊,兩手抱溜殼而渡。

威州

鎮彝關 :在州治西南一百二十里。

保子關 在州城西北一里。

永鎮、索橋 二橋俱在州西北城外。鈴繩跨湔水,永鎮跨沱水,中間一山為保子關,乃漢羌出入之路。其橋篾笮四條,以葛藤緯絡,布板其上,雖從風搖動,而牢固有餘,番人驅牛馬往來無懼。《舊唐書》:「西蕃君長越繩橋而競款」 玉門鎮。西橋 在州治康阜門外,乃羌人出入之要路。

保縣

鎮彝關 舊設在縣西門外。羌番至此為限。近通行無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