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8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重修東廡戟門、櫺星門至泮池久淤未濬。啟聖祠、明倫堂、尊經閣、魁星祠俱頹燬無存。

昭化縣學 在治西,宋建。明永樂中重修。巴州學 在治西。明洪武中,知州文成斌建。正德間,知州章應奎、同知趙宗繼重修。崇禎中,知州楊文明、鄉官蘇桂改修今所。

通江縣學 在治西北。宋建。明洪武中,知縣周南、楊賢、張貢相繼重修。按《縣志》,「儒學在縣署北。宋嘉祐間,知州皮公弼、俞瑊建。」 蓋古璧州學也。社學 在縣後。

社倉 凡七所:馬三埡、羊圈山、豐山壩、壩溪、金溪符陽、小覺觀以上俱知縣劉昇申請增建。射圃 址在尊經閣東。

南江縣學 在治南。明正德中,知縣沈鏞建修。明末寇亂,盡燬。

皇清順治間,知縣洪啟槐重建大成殿。康熙二十一

年,知縣王經方補修,并建櫺星門。

劍州學 在治東,宋建。明洪武間重建。嘉靖中,知州陳叔美遷修。明末燬。

皇清知州徐恭、喬缽相繼補修。

文貞書院 元建,以唐魏徵生此,因名。

兼山書院 在州東北,祀宋尚書黃裳,今廢。梓潼縣學 在治東。宋建。明洪武中,知縣張斌、知府李正方相繼重修。明末寇亂,鞠為茂草。

皇清定鼎,知縣方樹程草創大成殿。康熙十三年復。

值寇亂,傾頹殆盡。二十年,知縣袁還朴,重建「大成殿」 并兩廡戟門。

保寧府賦役考        總志

府總

實在民戶六千二百九十七戶,男婦一萬二千七百六十七口。

實在熟民田地共二千六百一十三頃三十六畝七分三毫四絲二忽一微六塵。

載糧一千三十六石三斗九升四合五勺二撮七圭六粒八粟。

應徵丁條糧銀三千七百二十八兩七錢五分二毫三絲八忽六微九纖六沙四塵三渺。又營兵開墾田地八頃一畝五分四釐五毫,載糧三石一斗二升四合一抄六撮五圭。應徵條糧銀一十六兩五錢八分二釐一毫二絲九忽五微一纖四沙五塵。

閬中縣

實在民戶八百四十七戶,男婦一千六百九十四口。

現在熟民田地共一百五十九頃五十八畝三分九釐一毫一絲七微六塵。

載糧六十二石四斗三升三合七勺三抄四撮四圭四粒六粟。

應徵《丁條》糧銀二百四十一兩六錢六分六釐四毫七絲六忽五微四纖五沙四塵九渺。弁兵開墾田地六頃五十五畝九分。

載糧一石六斗一升一勺五抄。

應徵《條糧》銀二兩四錢四分二釐五毫九絲七忽五微五塵。

額徵鹽井課銀九兩二錢五分。

額徵鹽引稅銀一百八兩九錢六分。

額徵《牲稅》銀一百六兩二錢五分六釐。

額徵:魚課銀二錢四分,魚油水腳銀一兩一錢一分。

額徵《牙行》銀一十四兩四錢。

蒼溪縣

順治年間清丈田地,發弓式造《易知》,由單起科。中田、上地一例,每畝載糧二合二勺。下田、中地一例,每畝載糧一合一勺。下地每畝載糧五勺。土著共編人丁一百一十五丁六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四塵。流寓例不成丁。

土著、流寓弁兵開墾田地共一百二十三頃五畝四釐四毫九絲四忽六微。

共載糧一十二石五斗三升五合八勺二抄七撮一圭二粒二粟。

南部縣

南邑自順治十年丈量起,遵照現丈「土著流寓營兵弁兵自首開墾上中下田地」 一千四百三十四頃三十三畝零。

共載糧二百九十二石八斗八升零。

實徵:銀四百三十二兩七錢一分零。

又實徵《條糧》銀一百八十五兩九錢八分零。現在人丁五百四十丁零。

實徵丁銀三百四十三兩一錢七分零。

以上共《大糧丁條》三項,實徵銀九百六十一兩八錢七分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