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刑、工房各三間,堂後建小堂,堂右建書房各三間,又修花園一隅。堂後建宅舍房三間,左右建廂房六間,以便僕從廚爨。至康熙十九年,被吳逆潰兵,將堂後小廳、廂房、廚房、書房盡行拆燬。至康熙二十四年,知縣王瑚捐俸陸續修建。穿堂三間,廚房三間,廂房三間,堂東吏戶禮房,堂西兵、刑工房各三間如舊。
主簿宅 在知縣宅之東。原有宅三間,廳三間,門一間。崇禎甲申年燬。
典史宅 在知縣宅之西。原有宅三間,廳三間,門一間。崇禎甲申年燬。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典史屈逢善捐俸修建草廳三。
間宅舍三間,左右廂房各一間。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府館 俱在縣東門內,縣治之左。各建大門三間,儀門三間,大堂三間,左右書房各三間,穿堂一間,左右小房各三間,寢房三間。崇禎甲申年俱焚燬,僅存基址。
安谷鋪公署 ,在縣東二十里。大門一間,扁曰《矢心入部》;正廳三間,以備往來之上司公館也。崇禎甲申年盡燬。
僧會司 舊設,在城內龍迴寺。
道會司 志未載
演武場 在東門外
養濟院 :在城內社學街。
漏澤園 在縣西楊柳河。
義塚四所 舊設在四門外。康熙二十四年,知縣王瑚捐俸置買義塚地二畝於北關外新繁縣治 。明弘治中重修,明末燒燬。康熙六年,知縣張人瑞重建。
典史衙舍 在治內,明末燬。
分司衙門 在治內。明末燬。
北義倉 在治內。明末燬。
漢繁公館 在縣治南,明正德年建,今燬。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於明末遭變,燒毀無存。
金堂縣治 。明正德中,始修建公堂。後有土臺官舍高聳,左右有兩衙舍、迎賓館。申明旌善亭遭劫焚燬,僅存舊基。
通海鹽課司 ,在治東五十里。今燬。
《濟留倉 》在治內,今燬。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仁壽縣治 在隆山之前。邑令覃時泰建於洪武五年,歷故明二百餘年,屢有增修。糧、捕二衙,俱列縣堂之左。樓閣參差,廊楹巍煥。明末甲申之變,寇燼無寸木。
皇清初闢守土者度民力艱難,小構數椽,殊無嚴肅。
康熙二十二年,邑令徐希聖建大堂一座。二十四年,邑令裴雲錦修二門一座,鼓樓一座,額其上曰:「古隆州。後衙。」 住房一座,題其中曰:「清風閣。」 門徑庖廐,悉堅樸可久糧。衙署 在縣堂左,今燬。
捕衙署 在縣堂右,今燬。
《山泉》鹽課司 ,在治南半里。今燬。
龍爪水驛 治北一百二十里。燬。
《千斯倉 》在治前,今燬。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新都縣治 。明正德間修建。兵燹後焚燬無存。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畢成英重建。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廣漢驛 、養濟院 俱燬井研。縣治 在鳳山前,舊制俱燼,僅存大門、儀門、諭坊、土地祠、迎賓館。前知縣張星燦建小舍三層。
永濟倉 在治內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郫縣治 明洪武初建,成化間重修。康熙三年,知縣馮昌奕修。
典史署 在縣署西隅
察院行臺 在縣治東街,今廢。
儲穀倉 在治內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 、「養濟院 」 俱燬。
資縣治 舊在南門內正街,設大門、譙樓三間,在大門之內,儀門之外。明嘉靖三十四年,知縣牟舉於儀門外開復「金帶」 舊街,撤去大門及譙樓下門欄,俱為通衢。以舊儀門三間改為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