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8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祠、明倫堂三處,復因「吳逆」 竊川,學宮荒蕪,大成殿後半梁棟傾圮,榱桷朽腐,明倫堂僅存數椽,啟聖祠頹脫殆盡。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徐嘉霖集謀紳衿,諏日鳩工,於三月內入山伐木,於四月起工,創修大門三間,兩廡共一十八間。大成殿、啟聖祠、明倫堂凡梁棟傾頹,一切腐折斷脫者盡換之;門窗屏牖如式,丹堊各以法。

資陽縣儒學 在縣治南。宋景祐初建。大殿三間。明成化、正德間繼修。今僅存正殿。

學田 舊管學田共三畝,每年共徵京斗,租穀二石二斗。

簡州儒學 在治東北。宋開寶初建。明洪武中復建。正統中增修,明末燬。

皇清間,知州王孫盛始葺正殿。

崇慶州儒學 按《州志》:「在治東南。明洪武初建。正德十一年重修。獻賊屠川,盡燬無存。」 康熙六年,知州藺開禧止修大成一殿。二十一年,知州吳昌廕率舉人張象樞修。東廡三間,西廡三間,戟門五間,鄉賢、名宦祠各一間,圍牆一百二十八丈。凡大成殿梁棟傾頹,一切斷脫者盡換之,門窗屏牖如式。

學田 共五畝,共納京斗租穀三石六斗。新津縣儒學 在治東。宋明道初建,明洪武八年重建,成化、弘治間繼修,明末燬。

學田 :見載中學田六畝,每畝應納京斗租穀八斗,見徵京斗租穀四石八斗。

漢州儒學 、「漢陽學宮,其來已久。漢、晉以來,州治遞遷,故」

文廟之修建不一,自宋嘉泰中建,明洪武中重建。

天順五年,知州李鼎增重修。嘉靖中,知州苖裔昌重修。末年,知州王從先、徐九聘等復修。崇禎八年,金堂縣知縣陳正典拒賊守城,復建「大成殿」 以及兩廡。明末獻逆,兵燹學宮,盡為灰燼。

皇清定鼎後,知州張萬壽即欲重新廟貌,以力有不

能,所以未及修復。繼後知州李永純,紳衿大興鳩工,木石瓦椽俱備,欲選吉日以觀厥成。其奈吳逆猖狂,兵燹仍經,而前功盡廢,木石又成灰燼矣。至康熙十九年,恢復全川,州守熊可智特捐俸金創正殿以蔽風雨。其餘啟聖祠、明倫堂兩廡及鄉賢、名宦諸祠,所費不貲,尚有待於後之君子。

南軒書院 在州城內,改「南軒祠」 ,今燬。

什邡縣儒學 在治東。宋祥符二年建。明洪武元年重建。正德二年增修,後賊燬無存。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劉國璽率紳十捐修正殿。二十五年,知縣胡之鴻復捐修門廡堂齋,全復古制。綿竹縣儒學 :按《縣志》,「宋以前創置莫考。景德初建城西南隅,其間興復不一。明洪武中重修。正統二年提學唐學振增修。後崇禎戊」 寅遷於南門內之直北。前案三台,後擁九龍,左環馬尾,右遶白水,蓋據一邑之勝地。然屢遭變亂,殄燬殆盡,止存正殿五間。

皇清康熙八年,縣令《李如梴》粗加整頓,復因「吳逆」竊

據,破瓦頹簷,鞠為茂草。至二十三年,知縣徐世法謀諸紳士,鳩工庀材,卜於二十四年春三月十一日舉工,創建大門三間、牌樓一座,補修「大成殿」 五間、「啟聖祠」 三間。凡欂櫨傾攲、棟壁頹腐者均葺之。復周圍築牆百堵,於本年秋七月告成。

綿州儒學 「唐貞觀三年建,治東。明洪武初及天順、正德中,皆相繼修治。明末遭獻逆之變,頹圮無存,變為丘墟。」

皇清順治年間,《全川收入版圖》草建正殿三間。

學地租 銀二兩,起運布政司。

學田租 穀八石,存貯州倉,支給廩生貧士。德陽縣儒學 在治東南。宋開禧五年建,明洪武元年重建。成化十二年知縣吳淑重葺。今燬。

皇清知縣余國𣚴捐修。

茂州儒學 。「明永樂八年,衛人沈連建言立學,知州劉堅即指揮徐凱宅建之。宣德三年,知州陳敏以南明門外山川壇地吉,移壇于南郊,移學于其地。嘉靖庚戌,副使胡鰲等倣重慶府學規制鼎新之。萬曆庚戌,改建內城之東南隅,學基見存。」 至崇禎八年,副使史贊舜捐俸買民宅,復改遷外城。舊學之右,建正殿、兩廡、戟門左右列鄉賢名宦,右建尊經閣,前設講堂,門二,曰「聚秀」 ,曰「育才。」 泮池、石橋悉如制。甲申盡燬,至

皇清順治十六年,州守趙廷楨草建正殿三間。未幾。

傾圮。其餘啟聖祠、魁星樓、尊經閣以及戟門、兩廡、鄉賢、名宦祠、學署,概未修復。

社學二所 一在南明門外,一在內城。知州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