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8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外州縣

溫江縣城池 石城明成化間知縣李棠所築,周圍六百六十一丈,為門五:昭化、阜成、廣安、永寧、進賢。正德間,知縣段善鑿池,深八尺,闊一丈。按《縣志》:「崇禎十一年,知縣施之炳於城之東南,西北添置敵樓四座。」

新繁縣「城池 石城,明正德間,僉事戴書督知縣周鸞包砌,周一千二百丈,高一丈五尺,四門鑿池,闊一丈五尺。知縣鄧士奇補修。」

金堂縣城池 「石城,明成化中知縣王賓所砌,高一丈七尺,周九百五十二丈,上建四樓,門四。康遠、長寧、義安、永靖,外環以壕。」

皇清知府冀應熊、知縣董煜捐修城樓二座,城門四。

處,又遭「叛逆」 焚燬頹廢,僅存基址。

仁壽縣城池 ,四山岌嶪,歷代無城。明正德七年,巡道僉事郝綰巡視東、西、南三門,稍平,督令築石城三百餘丈,尋頹。繼築石城七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僅圍衛舍,東向開城門一座,上立鼓樓。

新都縣城池 石城,明正德「初,知縣張寬、百戶湯聘莘所砌,高一丈八尺,周一千餘丈,外環深池,上為四樓。知縣韓奕以南門臨河,增置月城。」 井研縣城池 土「『城,明成化初,知縣宋鑑、周鈞築,上覆以樓。弘治間,主簿李紹祖以石包砌,門四,啟東鎮南,寧西拱北』。正德間,知縣裴文錦擴之,高一丈五尺,周六百二十丈,覆樓」 櫓。西北增門一,望江,外環以壕。

郫縣城池 「土城,明天順間知縣唐節築。成化初知縣錢𣽂增高,共一丈五尺,周一千八百餘丈,開門四,各置樓。」 正德間,知縣李時暢重修資縣城池 。「西魏恭帝二年創築土城,西北依山,東南臨河,方三里。唐韋皋因舊修之。宋余玠重修。元末圮廢。明弘治間,知縣鄧概乃拓其東北隅羅重龍山俱甃以石。正德、嘉靖間」 ,知縣丁裕、嚴傑、施一中,主簿宋經相繼繕治,然遇雨水,亦輒崩圮。嘉靖乙丑歲,川東大足縣山賊倡亂,知縣吳宗堯增加修築,較前稍完固,方八百九十四丈六尺五寸,高一丈六尺五寸,厚八尺,為城門九。

皇清以來,無所更易。雖歲久頹圮多半,而崇墉猶有

壁立之象焉

灌縣城池 石城,明洪武中樹木為柵,弘治中知縣胡光包砌,周圍九里七分,共一千六百二十丈零七尺,高二丈一尺。城形:西北角包登高、金龜二山,東南係平地,西北形勢灣曲,東南形勢方長,繞以隍壕樓四。省耕、閱、清、懷遠、拱極門四。宣化、導江、宣威、鎮安。崇禎甲申獻逆之變,城樓燒燬,牆垛倒塌,錢糧告匱,人民稀少。未經修復。

安縣城池 ,「舊為石腳土城,明成化初,知縣蕭光甫所築。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一尺,周五百三丈,門四。資陽、安仁、臨江、定遠,上各有樓池,深廣各一丈。」 崇禎癸未,知縣紀于竹與邑紳李鑑議建磚城,經修完固。劫亂樓塌,城垣倒壞未修。內江縣城池 石城,「建自成化五年十月,高二仞一尋,厚一丈五尺,周九里三分,城垛」 三千七百二十一。上覆以屋,下為門八,正門四:朝東鎮、西向、南拱。北副門四:觀瀾、通川、景陽、瞻極。城東北臨江,南倚山,西以通川之溪為隍。皆成化初知縣謝熙所砌。崇禎甲申,獻逆屠城,傾圮。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習《全史》重修西、南二門。

資陽縣城池 ,明成化十一年,知縣郭方以石創甃四門。二十年,知縣王澄始築土城,下砌以石基,上覆以木瓦,高一丈五尺,厚六尺有半,延袤一千六百丈。四門各建城樓,而榜以名之。東曰「臨津」 ,西曰「通衢」 ,南曰「慶明」 ,北曰「環秀。」 正德壬申,知縣溫舉重葺而崇厚之,易木瓦而通,覆以屋若干楹。十一年,知縣張鳳羽恐樓櫓狹小易壞,又用巨木以增廣之,而城益壯觀焉。自獻賊猖狂,城郭丘墟。

皇清底定以來,屢奉文修理。因人民稀少,工費浩繁,

姑待生聚之後徐議耳

簡州城池 石城,東抵江月樓,西抵絡水溪,高三丈,立三門。明成化間,知縣張翔加修。正德中,知州王良重修。崇禎甲申年,獻逆屠城,傾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州王孫盛修北城樓一座并《四城》。

崇慶州城池 土城,明成化間,知州周尚文築,高一丈五尺,周一千六百八十八丈,上覆瓦,下為四門。崇禎甲申,逆賊毀壞。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藺開禧修葺,體制如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