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9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保寧府部紀事

《晉書張載傳》:「張載,字孟陽,安平人。父收,蜀郡太守。載 性閑雅,博學有文章。太康初,至蜀省父,道經劍閣。載 以蜀人恃險好亂,因著銘以作誡曰:『巖巖梁山,積石 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 彭碣,高踰嵩華。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 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閉由 往漢,開自有晉。秦得百二,并吞諸侯;齊得十二,田生 獻籌』。」矧茲狹隘,土之外區,一人荷戟,萬夫沬趄。形勝 之地,非親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河山之固,見屈 吳起。洞庭孟門,二國不祀。興實中德,險亦難恃。自古 及今,天命不易,憑阻作昏,尟不敗績。公孫既滅,劉氏 銜璧。覆車之軌,無或重跡。勒銘山阿,「敢告梁益。」益州 刺史張敏見而奇之,乃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鐫於劍 閣山焉。

《李特載紀》:特身長八尺,雄武善騎射,沉毅有大度。元 康中,氐齊萬年反,關西擾亂,頻歲大饑,百姓乃流移 就糓,相與入漢川者數萬家。特隨流人將入於蜀,至 劍閣,箕踞太息,顧盼險阻,曰:「劉禪有如此之地,而面 縛於人,豈非庸材耶?」同夷者閻式、趙肅、李遠、任回等, 咸嘆異之。

《隋書高祖本紀》:「靜帝幼沖,高祖為左大丞相,百官總 己以聽。上柱國王謙為益州總管,既見幼主在位,政 由高祖,遂起巴蜀之眾,以匡復為辭。高祖方以東夏 山南為事,未遑致討。謙進兵屯劍閣,陷始州。至是乃 命行軍元帥上柱國梁睿討平之,傳首闕下。巴蜀阻 險,人好為亂,於是更開平道,毀劍閣之路,立銘垂戒」 焉。

《元史董文蔚傳》:「憲宗伐宋,入川蜀,文蔚奉詔將鄧之 選兵西上,由褒斜歷劍閣,而劍、閬諸州,平地不能守, 置州事於山,師行大獲雲頂、長寧、苦竹諸砦,長驅而 前,至釣魚山,崖壁巉峭,惟一徑可登,恃險阻未即降。 帝命攻之,文蔚以次往攻,乃激厲將士,挾雲梯,冒飛 石,履崎嶇以登,直抵其寨,苦戰頃之,兵士被傷乃還。」 帝親見之,加以賞賚。

保寧府部雜錄

《春明夢餘錄》:「保寧漢江,客舟可直愬漢中,舟上徽州, 徽州以上止通浮筏。保寧又一水自西北來,至巴州 可通舟,下渠縣,歷入大江。」

《四川總志》:保寧府文廟中有宣聖篆碑二,其一題比 干墓曰:「左林右泉,峻岡前導。萬世之寧,茲焉是寶。」其 一題曰:「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

廣元縣有「石崖」二字,乃石中自然成文。嘉靖中崩出, 一面字墜江中,一面字現石上,歲久不磨,其痕如玉。 又江中有大符石,大如棹,上有文如符,相傳為張道 陵所書,人佩之能袪邪,孕生男。三岔溝有石筍十餘 根,其直如柱,皆百餘尺,真奇觀也。

《保寧物產》:中有金樹,上有鏤刻文可觀,人多取以薦 香。

保寧府部外編

《述異記》:「利州義城郡葭萌縣有玉女房,蓋是一大石 穴也。昔有玉女入此石穴,前有竹數莖,下有青石壇, 每因風自掃此臺。玉女每逢明月夜,即出於壇上,閑 步徘徊,復入此房。」

《四川總志·外紀·文昌帝君傳》云:「降生於越之西嶲之 南兩郡之間,今之梓潼縣是也。」志稱祠中刻有帝親 筆書,自作《紫府飛霞洞記》,落筆精妙,命詞簡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