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9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出眾山低,小徑縈紆上石梯。古寺獨存山寂寂,斷碑惟覆草萋萋。滿空香散春蘭綻,萬壑煙生晚樹迷。為愛其間風景好,登臨幾度杖青藜。凌雲山 ,明建文帝遭靖難,師發錦囊,得髡緇度牒,有「逢雲則住,逢爐則住」 之句,遂隱於此山。山之傍號曰紅崖。

貞婦石 在治南七十里。昔有婦人,夫喪無子,事姑甚孝,強嫁不從。後婦隨沒,其室中忽一大石湧出,形如婦人,時號「貞女石」 ,至今尚存。龍透洞 離城十里許,洞名「龍透。」 一石橫飛,中空直過,南北相望,軒敞開明。春則雲氣吐納,夏則涼颼兩腋,秋則桂影平穿,冬則寒煙雙引。壁間一勺之流,迸石而出,清冽香美。其石文斑駁。層層如海浪。南邑第一奇景也。

李公洞 ,在龍騰山,乃仙人李真遺跡。

青衣江 在治南一十五里。古有青衣國,與敘州相鄰,其商賈之蜀,見漢衣冠,遂求內附焉,江因以名。

石筍灘 在治西三十里。江漲險甚,窮冬水落,岸有石長數丈如筍,故名。

銅鼓灘 按《明一統志》:「在縣學東,學舊未利,近世灘之上流有石磧生,高十數丈,壅水自巽方而去,自是文物稍振。」

福溪 在治西北,舊名「覆溪。」 唐劉崖為郡都督,改今名。

僰溪 在治南。相傳武侯南征僰蠻,於此歸服,又名曰服溪。舊《志》云:「福溪。」

九盤溪 在治南。相傳昔有童子遇龍翁於此。葫蘆井 在治西北五十里。劉景鶴穿取此水煉丹,鑿井口如葫蘆,故名。

芙蓉池 在治北六十里。

「仙源池 」 ,在治北,劉景鶴煉丹,初用此水。《長寧縣》

筆架山 :在治西,山分數峰,如筆架。

牛心山 在治東。山形崒嵂如牛心,因名。金龜山 在治南一里,四面平疇中突一阜,如龜狀。

越王山 :在治南二十里。相傳因有越王墓,故名。

龍翱山 :在治北四十里。山形蜿蜒如龍,又名龍峨山。

寶屏山 在治北,舊有「登雲亭。」

佛來山 :在治北一百五十里。

萬松嶺 在治西。宋《趙使君詩》:「清溪狹徑小橋東,春日桃花處處同。我為日長無一事,偶然來此聽松風。」

鳳嶺 按:《明一統志》「在治西,其形如鳳。」

虞公峽 在治東。昔有石蔽塞水道,不通舟楫。宋嘉定間,故相虞允文子杭孫為守,開鑿始通,至今賴之。

槐子洞 在治北二十里,內乳結遍洞如槐子,故名。又有朝真洞在絕頂。寧真洞在山谷之坳,尤亢爽,有樓閣堂奧之象。士大夫遊此處,皆有吟詠。

海棠洞 :在治西。昔郡人王氏環植海棠,春時花開,郡守宴僚屬於其下。

介湖 在治西,植荷其中,旁舊有「蔚藍樓。」 冷水溪 在治西,發源筆架山。

清溪 在治東七十里,寧遠砦涇灘之下。《輿地紀勝》云:「中多水族,如蛟龍之屬。」

東溪 在治東。發源自崖山,下流與嘉魚泉合。西溪 在治西。發源越王山,流與桃源合。淯溪 在治東。西溪水至淯井合流,故名。硯石溪 在牛心山後。峰石如盤,可為硯。武寧溪 在治東十五里。上有巨石,橫截中流,虞允文鑿之以通舟楫。石上大鐫「虞公峽」 三字。小桃源 冷水溪側,發源筆架山下。宋嘉定間,張太守於此植桃李,創置亭榭軒堂,掘地得銅牌曰《小桃源》。詩云:「綽約去朝真,仙源萬木春。要知竊桃客,定是會稽人。」

龍女井 在治東。昔人見小女出入井中,坐石上以理髮,故名。

淯井 在治北,泉有二脈,一鹹一淡。取以煎鹽,塞其一,則皆不流,又謂之曰「雌雄井。」

涇灘瀑布 在治東七十里,自山頂飛流而下,長數十丈,下有深灘,怖心駭目,俗呼為一疋絹。嘉魚泉 在治東,內有小魚,經年不長。土人釀酒必用山後糯米。嘉魚泉水則味極甘。臨流有閣曰「臨賦」 ,亭曰「信樂。」

安樂泉 ,在涪溪側,夏冽冬溫,黃庭堅號為「安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