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9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通江縣

得漢城 ,在治東北二里。漢高王漢中屯糧處。宋制置使余玠移節於此,石刻尚存。

大城 去治東百里,在白石縣之上,四隅有石門。宋淳熙中,馬金雲屯戍於此。今養馬池尚存。玉鞭池 ,在治西。昔有虎仙李氏代父戍邊,御虎以歸,投鞭於地,因成池。邑人祠祀之。池昔生並蔕蓮。

三角池 在荷葉山林中。有池三角,澄澈幽深。歲旱,土人往雩,輒作雹雨如注,不可近。明萬曆中,有樵者迷道於此。至夜,聞語笑聲。天明,止見大竹拱抱,截尺餘。歸回顧,失所在矣。吳翔鳳有記。

孫氏池亭 在治東,孫思邈洗藥於此。

擂鼓城 與「得漢城」 ,對峙列嶂如屏然。

《北園 釣閣》《星精亭》在內。

仙人洞 ,去縣西百里許,洞前平沙數丈,成三徑,有足跡,或長尺餘,或長七八寸,或如小兒。其西皆牛馬雞犬跡。遊人拂去,次日如故。

「倒掛石僧 」 ,在治西百里,魯班寺右。

鄭相遺蹟 在壁山石澗中巖上。《志》云:「檢校司徒、守太子太保鄭畋門吏、給事中、賜紫金飛魚袋孫儲,尚書刑部郎中、賜紫金飛魚袋鄭相,中和三年十二月八日訪泉石於此。」

龍池 去治北三里許,怪石崢嶸,水自石隙出,漫溢成池。大旱不涸,石上猶在廣濟靈。湫及「龍池」 字皆古隸體。

古佛龕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一十里,唐人題詠甚多,風雨剝蝕,惟一碑粗可識。」

南江縣

集州廢城 在治南,今建儒學於內。

琉璃關 去治東二里

樗材廢關 ,去治北六十里。

劍州

廢陰平縣 ,去治西北一百六十里。

石牛道 ,在大劍山關口。蜀王使力士曳石牛成道,即此。

「翠雲廊 」 ,自劍閣南至閬州,西至梓潼,三百餘里。明正德中,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傍植松柏數十萬株,今皆蜿蜒如龍。

皇清知州喬缽題曰《翠雲廊》,有詩。

千年木 在州西八十五里。有古木一,甚巨,二白羊往來其下,近則不見。

「磨崖碑 」 ,在州東半里,唐元次山與顏魯公書。碑闊一丈,高七尺,字大如碗,剝落僅存畫影。懷素書 ,在駕鶴山紫霄觀巖半。

親民書院 在州治後。至順中,同知任璿建,以教鄉社子弟。

石劍 在州治後真武廟小池中一石長丈餘,挺然斜倚,形如插劍。

清燕臺 遺址在州治後,有《黃裳碑》存焉。流盃池 在今城隍廟後。

「玉女臺 」 在大劍山東峰。

望鶴臺 在雲起山

梓潼縣

廢武建縣 ,去治北一百一十里,今為武侯坡。相如讀書臺 ,在長卿山下,有祠。今發

豢龍池 :去治北三十里。相傳梓潼神君顯靈跡處,廟尚存。

邊孝先「臥遊亭 」 在西河溪上,有碣尚存。演丘壩 在治內。

上亭鋪 在治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聞鈴聲似言「三郎瑯璫」 者,故古名瑯璫驛。

八卦井 :在縣治西三十里葛山下。諸葛孔明屯兵處。今已淪沒。

劍泉 在縣治北二十里。五丁遺劍化泉處。詳見《山川》。

盤陀石 在七曲山。其石圓如磨,高三尺許。上有帝君聖像,胡床盤坐。有坊曰「盤陀仙跡。」 晉柏 在七曲山。柏二株,蒼翠奇古,蟠踞如虯龍。自晉至今,幾三合抱。

李業闕 ,在縣西五里。舊云「乃前漢侍御史李業葬此。」 赤眉毀破,二闕臨官路,其碑亦漢隸。今碑無存。

後漢趙相國雍墓石闕 ,在縣北二里。前有石闕、石麟,其文曰:「漢趙相國雍府君之墓。」 今無存。漢沛國范伯友墓石闕 ,去縣東六里,有墓闕,上有文曰:《漢沛國范伯友墓碑》。今無存。

《景福院石碑 》在縣西三十里葛山之「景福院」 ,今為佛龕寺,碑無存。

成王李雄《讀書臺石碣 》在七曲山顯德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