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0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獨坐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射洪、涪江左右合流,此山卓然孤立,故名。有陳子昂墓在焉。官岡 去治西北一里。

梧岡 :在治西北一里,三台山之右。

歸雲洞 去治南六十里。

龍穴 在治內梓潼江濱,世傳有龍馬出焉。大瀰江 在治東,源出劍州。又小瀰江在治北。涪江 ,在治東,從郪來,至獨坐山,與射江合。射江 ,《水經》云:「涪江東南流,合射江。」 李膺《益州記》:「婁灘東六里許,土人呼為射江水。」

沈水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南八十里。公孫述據蜀時,令延岑盛兵於沈水固守,漢臧宮進兵從擊,破之,斬首溺死者萬餘人。」

可波水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合梓潼水。桃花水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北,流入涪江。唐橋溪 ,去治南十里。

鳴琴泉 :去治西北半里。

《方義》泉 :去治南一里,相傳「水可愈病。」

甘泉 去治南四十里。唐邑人黃嘉猷父沒,躬負土成墳,感甘泉之應,詔蠲租稅,仍旌其門。《鹽亭縣》。

鳳凰山 在治東北,下臨瀰江,孤峰絕島,起伏翼然,狀如鳳凰。《寰宇記》云:「隋開皇間,縣令董淑封嘗遊晏於此。後人思之,號董淑山。」

高山 在縣西一里。杜甫詩:「馬首見鹽亭,高山擁縣門。」 又名負戴山。

賜紫山 ,去治北一里,有帝君神祠,士民多祈。嗣。潼川州守高文芳改為「賜子山。」

紫金山 ,在縣北一十五里。世傳嚴震封馮翊郡王,有金紫之榮,故名。

光祿山 ,去治南十里。

駙馬山 :去治西北二十里,上有神女慈孝元妙真人祠。

玉屏山 在治北瀰江上,狀如玉屏,故名。天祿山 ,去治北三十里。

寶蓮山 在治南,為儒學之文峰,縣城之屏蔽。龍固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山高四面懸絕,可以固守。

女徒山 去治七十里。昔有女徒千人,置柵山頂禦變,故名。但不識何年事。今山頂有祠。蠶絲山 ,在治東十里。

鼓樓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山有三層,高五十丈。又蓬溪縣亦有鼓樓山,雙峰對峙,可望數百里。蜀王建時,嘗置古樓烽火於其上,因名。梓潼水 ,在縣南二里。源出劍州廢陰平縣竇團山,經梓潼,過鹽亭,至白馬河,與涪江合流。雲溪 源出高山,入縣城,過德星橋,合瀰江,入梓江。杜甫詩雲:「溪花淡淡。」

鵝溪 在治西北八十里,其地產絹。宋文同詩:「待將一片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東坡詩:「為愛鵝溪白繭光。」

皇清成都知府冀應熊書《鵝溪流韻》四字刻於石。

麟溪 在治西。蜀王時,有麟見於此,因以為名。楊溪 ,在治南,源出順慶府。

竹溪 去治北十里。有寺。

花溪 去治南三里

春谷溪 在高山下。水甘美。

「飛龍泉 」 在負戴山下。

浴丹井 在鳳凰山下,昔易鉉子浴丹於此。《中江縣》

東帽山 去治東一里按《縣志》作「寶城山。」 西帽山 去治西一里,與東帽山為縣東西峙,按《縣志》作棲妙山,即田大神得道處。

元武山 一名大雄山。舊有真武祠,今廢。水中之石多如龍蛇狀。隋有元武縣,以此山名。天柱山 去治西南二十里,山巒孤秀如柱。火烽山 去治東南三里,武侯嘗置烽火於此。覆舟山 在治西南三十里,山腹有風穴,人往視之,則風從穴而起,甚至折木。

賴應山 去治南五十里。地產銅及空青銅。官山 ,在縣西南九十八里,即廢銅山。產銅。或謂「卓王孫、鄧通治鐵之所」 ,非是。

可蒙山 在治西南。一云「可象山。」

飛烏山 ,在縣南一百六十里。峻峭如飛烏之狀。唐有「飛烏縣」 ,以此山名。

私容山 去治南一百三十里。與可象山皆有銅,貞觀二十三年置鑄錢官,調露元年罷。會軍山 ,去治東南六十里。漢昭烈入蜀,遣武侯張飛略地至此,百姓以牛酒迎師,故名。按縣治作「會軍堂山。」

崆峒山 去治北十里,有洞可容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