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坪 :在縣治東八十里。其地出蕨。
楊柳坪 在縣治南三十里。
安坪 在縣治南十里
龍洞坪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峭壁之下,擁一石臺,約高五十餘丈,闊亦如之,狀若倒懸之蓮,蕊瓣分明。下俯溪流,上有小洞,出泉甘冽,冬溫夏寒。恆以水之清濁卜天之晴雨。
瑜昌坪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昔有村鎮,今廢。沙羅坪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栗子坪 :在縣治南六十里。
三腳坪 :在縣治東南八十里。
尋鑼坪 :在縣治東八十里。
燕子嵌 在縣治北二十餘里。多蟄燕,故名。龍公嵌 在縣治東三十里。
龍母嵌 :在縣治北三十里。寧河兩岸,二嵌相對。
虎坐嵌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
火龍嵌 :在縣治北四十里。
羊子嵌 :在縣治南四十里。
驅熊洞 :在縣治東北三里五鳳山後。
五里洞 :在縣治東五里,遂名。
響水洞 :在縣治東十里。
七尺洞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石倉洞 :在縣治北二十里,深進數丈。
蓮花洞 :在縣治東一百里。
赤溪洞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俗傳明正統土木之變,此龍保駕。至天順初年,賜「金」 字扁額,封為「赤溪開府護國龍王。」 凡遇天旱,禱雨屢應。朝陽洞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深廣三、四丈,以其門朝東,故名。萬曆年間,高僧如意修作梵剎。今佛像雖存,殿宇盡廢。
寶曇洞 在縣治西南一百三十里。洞深廣數十丈,內有池水及龍盤異跡,其水冬燠夏寒。石柱寨 在縣治東北六十里,即石柱山。琵琶寨 在縣治東北七十里。
豆子寨 :在縣治東北一百里。
牛心寨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留石 在縣治西南城外江邊屹然二石相連,水淹其頂,則瞿峽難行,與灔澦相彷彿,舟人以驗水候,形家謂即縣治之印星云。
聚寶石 在縣治東南城外江邊,舊名「餓鬼石。」 邑令楊公易以今名,鐫於是石。
跳石 :在縣治東南十里大江邊。
刀背石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大江邊。
橫石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大江邊。
青石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大江邊。
培石 在縣治東南六十里大江邊。
羊耳山 :在縣治南三十里。雙峰屹立,狀如羊耳。
天馬山 在縣治北。形如奔馬,故名。
玉屏山 :在縣治南五十里。
石柱山 :在縣治南七里。有石筍約高百丈,闊三十丈。上有池水,不盈不竭。
東高山 :在縣治西南三十里。頂有雲,則闔邑得雨;無雲,即雨亦不遍。及夏秋時,覘之屢驗。刀子山 :在縣治南四十里,因形得名。
栗子山 :在縣治西五十里。其山產栗,故名。飛鳳山 :即縣治地基如飛鳳,故名。
滴水巖 :在縣治北五里許。
梯子巖 :在縣治東二十里。峭壁層疊,形似梯子,故名。
寨子巖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層巖深穴,民以為寨。
觀音巖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
九水坪 在縣治東一百二十里。即九湖坪,通湖廣、房縣界。
黃嵌 在縣治東十五里。寧河由下經過,石色如金,遂名。
砂嵌 :在縣治東二十里寧河邊。高闊幽深,內有泉水。
白龍洞 在縣治東二十里。高闊幽深,水自洞出,色白如銀。俗傳有白龍潛於洞中,遂名鎖龍洞 。在縣治西二十里。
獅子石 在縣治南門外河邊,又名「餓鬼石。」 磨刀石 在縣治西五十里。其石方正,上有磨痕,俗傳漢壽亭侯磨刀之所。
蓮花石 :在縣治東南二十里。江干有石如蓮花,遂名。
四珠石 在縣治東三十里寧河邊。石高丈餘,俗傳上有寶珠,為人竊去,尚存四孔,故名。「瀑龍河 」 在縣治南一百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