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0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金釵影 在周溪上。石磧中有淺水一段,周迴五、六尺,隱見雙金釵影。按《縣志》,在周望山下。昔有孝婦周氏姑以渴病思泉,旱甚水涸,婦方徘徊山下求之,忽遇異人謂曰:「與吾釵,吾與若泉。」 婦與釵!彼投地而清泉出,婦飲,姑病愈。今石磧中有淺水一泓,周四五尺,金釵一雙,隱隱可見。碧雲莊 在縣西石壁上,書此三大宇。

御史壩 在小河岸賈師灘上,側有古塚。傳云「御史墓前有地可耕」 ,人訛傳為御史壩。

大佛喦 在石門對岸。古鐫「大佛寺」 於巖上,約長十丈許。

狀元字 在南江口石壁上刻「狀元」 二字。下有墓,亦名狀元墓,旁有溪,亦名狀元溪。

挑燈石 即蓮花石,在縣江北,水中不常見,見則人占豐年。古有題詠,鐫於江岸石壁云:「乾道辛卯正月十九,天水趙宜之陪王屋李希仲、泰原王直夫同寺首座珍況來遊,飲不至醉。翌日晚,再陪希仲。」 王屋李孝友書此以記歲月云:「喜見挑燈石,還通飲闕洲。」 諺云:「傳父老,間出顯公侯。」 此石之生,其名挑燈。凡或出水,百穀用登。士必榮達,喜莫不增。諺云「實証,振古已曾。惜哉窄狹,難伍來朋。」

石蟹泉 一在石佛寺後,一在禪居寺前。歲旱求雨於此。石隙中微水出,有蟹隨之。黑者即雨,黃者無雨。其在禪居寺者,古砌石磴九十九級,每級高一丈。級盡處,石壁十丈,大刻一十六字云:「天下大亂,此處無憂。天下大旱,此處薄收。」 邑人徐大本、李廷實俱有詩,見《藝文》。

石灘雙鯉 在長池里。有二石橫臥於灘,狀如鯉,鬐鬣皆備。里人周岐鳳有詩。

臥牛灘 在縣南筍溪河有石梁,委曲過河,以張孝子得名。詳見《節孝類》。邑人王珙有詩。范鎮村 在縣治西長池里樓臺山之麓。范鎮常寓在此。後人慕之,因名。

石板井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明正德辛未,都御史林俊破賊曹甫於此。

仙馬石 在張村溪,石壁上有馬蹄跡二百餘處,故名。

鄰母洞 在碓溪游心山之左二里許。

金紫 ,去縣四十五里,日出雲黃紅,或云「以上有金紫光祿大夫墓。」

龍門 去邑六十里,兩峰如門,故名。

「二賢 」 去縣七十里,以毋雅、石公恕先後居此。虎腦 去邑七十里,如虎蹲踞,上有杜萃老石刻。

官山 去縣治八十餘里。上有墳塚,名為「官子墓。」 制度弘敞巧麗,因名。

龍登 去縣一百里。舊傳宋太祖曾登山。有虎跳嶺、雙峰絕頂有井泉。有龍塘、巨蟹泉、飛泉、棋枰石、聚寶峰、盤沱石、千佛巖、紅巖等景。

東南之山曰「雙山 」 ,去縣一百二十里。二峰突起,青翠可人。邑進士鄒魯結書屋於中,因以自號。有歌。

紫金 去縣八十里,邑進士楊鈺有詩。

大埡 去縣一百二十里,高峰聯峙,僅通一埡為路。正德辛未,副使李鉞以請兵破賊方四於此。

鶴山 去縣二十里,上有仙鶴池。邑封御史楊濟之莊居於此,因號「鶴峰。」

游溪 去縣四十里,《唐史》:趙延之曾遊此。樓臺 去縣八十里,邑參議陳渭世家其側,上有觀音閣,渭微時潛修,因扁「樓峰書院」 ,遂以自號。

營盤 去縣一百二十里。正德辛未,流賊方四屯兵於此,尋敗去。一去縣二十五里,四圍峻絕,中如砥平,古屯營之地。正德庚午,都憲林俊破賊曹甫,屯兵於此。

寶鼎 去縣一百三十里,上有三石如鼎。正德年中,鄉耆鄧綱率眾築城為寨,盜不敢侵。銅鼓 一在縣治西一百三十里,與插旗山相對。一在縣南一百里,上有石如鼓。

北之山曰「石佛 」 ,去縣北一里,一名「鍾秀」 ,宋張商英隱此。

僰溪 在縣東南十里。自播夜郎流經南川入江,即綦江河,今南川口是也。二水合流,故名。齊移江州縣於此。見《方輿勝覽》。

黃石龍 在漢東驛下,邑舉人夏澤有《記》。「九溉 」 有「董公、黑石」 、「金釵虎」 諸名。

「凌雲 」 在聖泉寺左。一石突起,上逼雲霄。其端俯瞰,可覆數十人。嘉靖己亥,知縣太和楊元吉奇之,始題今名。築臺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