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0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申之見山陂有綠衣端坐,指揮其僕入村沽酒,有白騾齕草其傍,即《文昌書》所謂「牧騾化」 也。今上石巖中有畫風洞境象,即此。

三友巖 在治西,石壁上有「三友巖」 三字。《永川縣》。

佛巖寺 去城二十里,鑿石為洞,洞內鐫諸佛像。有三井,俱名「聖泉。」 洞外旁修殿宇一層,如置空中,危巖峭壁,藤蘿掩映,真有名勝景也。石筍 去城五十里,千嶂凌雲,一峰如筍,故名。現有丹爐在上,相傳有仙真來往。

《石腳跡 》,去城南三十里,其石磐廣闊數圍,上有仙人雙足跡,其巨如箕,故名。

登雲坪 在治南七十里,有毘盧寺,明建文帝潛修於此,有坊曰「隱帝流光。」 其山似盤,長十里,橫八里,結為大坪。秀峰羅列,四面朝拱。

榮昌縣

羅漢寺 建自唐天寶元年。左有圓覺硐,右有生佛硐。硐通中殿約百餘步,名曰氣眼。修建僧懷忍批題者,「孝感皇帝昔有聖燈」 ,今殿閣尚存。葛仙嶺 ,去城東十五里,晉時葛洪遺有仙桃蹟。嶺巔有石乳,乳上生桃樹,根無寸土,春生枝葉。縣人以結桃多寡卜中式名數,亂後樹毀無存。今尚有《桃香仙嶺碑》。

五桂樓 在縣東。宋乾道間,邑士五人同奏名,太守曹岍建造樓以旌之。

海棠香國 在縣內。海棠無香,此地產者獨有香。舊治前有「香霏亭」 、棠花亭,今俱廢。

綦江縣

廢南平縣 去治南九十里。宋置南平縣。觀音堂 在治南,石壁丈餘,勒觀音大士像,傍書「吳道子寫。」 萬曆三十二年,許忠建閣覆之。白雲觀 開創時掘得白雲石硯及古鏡,上鑄湖州青銅照子並「淳祐通寶」 古錢。尚有古劍山開創時掘得古劍一口,今存。

大道觀 有一石勒古佛,遇旱迎省焦枯,即興雲雨,往往有驗。

銅鐘寺 江心湧一銅鐘,抬畀寺中,因以名寺。今存。

南川縣

三溪縣城 ,唐貞觀置,屬南川城,甚高險。賽樂國 在治西郭。宋太守封固以邊境清寧,築為遊宴之地。有賞心、風月二亭。綠猗軒。懷清臺 在治西二里。秦寡婦清得丹穴,而擅其利以自衛。始皇以為貞婦,為築此臺。今燬。老龍洞 在縣東。宋時宮中災,帝夢龍繞內殿,問其名,答曰:「吾重慶府南川縣四十八渡老龍王也。」 因敕封四十八渡金角老龍王。明萬曆間,復至南京救火,加封普濟洞行雨得道。《金角老龍王古碑》尚存。

孝婦泉 明初有民婦錢氏,甚窘,奉事孀姑至孝。其夫外營,姑病篤,思飲泉水。時天寒,嚴冰未解,氏把甕涕泣。忽石穴中湧水清涼,乃汲歸以飲姑,姑病遂愈,因號為「孝婦泉。」

飛雲樓 普澤寺有四樓,曰《飛雲》《萬卷》《衍慶》《凝香》。

合州

巴子城 ,去州南五里。又忠州東一百里江北岸亦有巴子城,一名臨江故城,蓋濮縣地也。石鏡 :涪江中有石,圓正如月,冬出水三丈。碑目:涪內水《石鏡題名》云:「大曆三年此石出,兵甲息,黎庶歸,六氣調,五穀熟。」 石照,即石鏡也。沉厚堂 ,唐張柬之守合州,姚崇薦其沉厚,具相才,故州治內有沉厚堂,今名景厚,本此。堂中篆《繫辭》八字,字徑四尺,李陽冰書碑陰。

招鶴亭 宣和間,許生愛其鄰人朱受家群鶴起亭,作詩招之,鶴果來集。朱憤而愬諸朝,上命均之。鶴以離群,悲鳴不已。道君為書額賜焉。夜雨寺 ,僧智果所居,取李義山「巴山夜雨」 之句也。

龍骨寺 ,為龍蛻處。《巴中記》云:「墊江多龍。」 亦即秦漢之墊江縣也。

通曉橋 周元公判州事,常與客奕,一老人來觀,口流涎而香,公驚問曰:「汝龍也,何以至此?」 老人曰:「安知之?」 公曰:「以涎知耳。」 忽大雷電起,老人化龍泝溪而上。公乃令琢方石二十四片以鎮之,即通曉橋。其處在城內之明月街。

龍多山 ,去州西一百二十里。

《赤水縣 》,唐人刻字。「此山高明窈深,變態萬狀,下視涪水,如帶煙霞出沒」 等語。

志道觀 。觀東大池,為則天放生池。

靈山院 泉自巖出,瀦為方池,大旱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