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三間,東西耳門各三間,正門鼓樓一座,架閣庫三間,土地祠三間,獄房一十四間。知縣衙門樓一座,廳房五間,後房五間,書房三間,廚房三間。崇禎十年寇變,先入縣治,鼓樓、大堂、東三房以及後堂、內衙,俱被焚燬。後為署篆照磨陳紹蕃補建內衙前堂五間,知縣饒若蒙補造大堂五間,東三房九間,班房四間,贊政廳三間,知縣來煥然補造鼓樓一座,規製麤備。

典史衙舍 在正堂東北。典史鄭一臣重修。後廳事圮廢,典史易象極「捐貲重建大堂三間,門樓一座,并修葺衙舍。象極廉能諳事,人咸誦之。」 察院 在縣治東。明洪武十一年,知縣李仲美創建。成化十二年,知縣唐詔修。嘉靖二十六年知縣邵漳修。正門三間,二門一座,兩旁有耳門。正廳三間,抱廳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西官廳三間,門樓一座,廁房一間。

公館 在察院東。明弘治間,翁諫建。嘉靖八年,知縣何宏重建。二十六年,知縣邵漳修。正門三間,二門一座,兩旁有耳門。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六間,川堂二間,後堂五間,東、西後廂房四間,東官廳二間,西官廳二間。寇燹之後,漸為傾廢。所餘木石,移繕城工,但存其基址。

「皇華館 」 在棠邑驛正門之右。正門三間,二門一座,正廳三間,旁班房三間,廳旁耳房一間,後堂三間,廚房二間,後有空地。

稅課局 「舊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初,知縣陸梅創立。正統間奏革。景泰間,巡撫工部尚書周忱奏復。知縣黃淵擇縣治前街西隙地建之。成化十九年,大使楊志孝修。弘治十年,大使王靖修。正德六年,知縣萬廷珵重建。嘉靖十四年,知縣茅宰修。萬曆元年,大使蘇琅重修。」 門樓一座,廳堂四間,書房一間,臥房四間,馬房三間,廚房二間。按「稅課局專司稅物。天啟年間,奉例裁革河泊所一官,所有漁課等事,併歸課司管理。」 瓜步巡檢司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瓜步山下。吳時設。舊址去河半里許,觀音堂後。明洪武初,知縣胡有源建,未詳何時,徙今處。嘉靖二十九年,知縣董邦政修。嘉靖四十五年,巡檢劉國勳重修。門樓一座,正廳五間,土地祠一間,後房五間,馬房一間。按:「瓜步巡檢司一官,地據江洋要口,外司捍禦,內宰盤詰,兼為處分瓜步一帶居民雀角之事。」

瓜埠《三汊》河泊所 在縣東滁河邊,今廢。陰陽學 在縣堂直街東。明洪武十七年,訓術王原建,嘉靖三十二年署縣事溧水主簿孫祿修。正廳一間。

醫學 在陰陽學南。明洪武十七年,訓術張仲剛建。嘉靖元年,知縣林幹、三十二年,署縣事孫祿修。門樓一間,正廳一間。

僧會司 明洪武間開設,僧會海建立於長蘆寺內,後廢。今即於僧會所居之寺為署。

道會司 明初原未開設,成化十二年,知縣唐詔奏請建立於元真觀,舉本觀道士胡應聰為「道會」 ,今即所居之廟為署。

預備倉 在縣治北。明洪武間建,積官稻以賑饑民。嘉靖三十九年,知縣周文燫移建縣治內,併俸糧倉收貯。

鹽惠倉 ,知縣邵漳立,後廢。

養濟院 在縣治北臥佛寺前。明洪武八年,縣丞徐昭文建於縣西,後廢。成化六年,知縣唐詔重建於今所。原設官廳一座,久傾圮住房東一路亦崩塌,西一路燬於火。嘉靖二十九年,知縣董邦政重建房屋,收養孤老窮民。萬曆四十一年,知縣張啟宗屬老人督而鼎新之。其廳舍牆垣,悉如其舊。

冬生院 明崇禎元年建於縣東門外雲鷲庵旁。草房十二間,以居孤貧男婦,及往來貧民之不能旅宿者。每日輪鄉耆、里老各一名管理。每人日給粥飯二次,夜給棉被。其費本縣設處施行。今廢。

高淳縣治 在鎮山。明弘治五年即鎮為縣,知縣宋澄建。嘉靖四年知縣劉啟東重修。正堂五間,後為川堂五間,為後堂五間,堂之右為庫一間,北為知縣廨。正堂南甬道中為箴石亭,東西列吏曹房。箴石亭前為儀門三間,門內之左為土地祠一間,為吏舍,計二十間。門外之左為寅賓館五間,清風亭三間,在館之左。前後有池,雜植竹樹,明季悉廢。門外之右為獄,舊在儀門內,圍以崇垣。又前為大門三間,上為譙樓。門之前,左為「旌善亭」 三間,右為「申明亭」 三間,正中為屏牆。前東為「宣化坊,西為承流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