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丞衙 在正堂東北
主簿宅 舊有二廨,一在正堂西,一在正堂西南,悉以明代裁革,廢。
典史衙 在正堂西北
察院 :在縣治西北正儀街,西南向。正廳三間,川堂三間,後堂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廚房三間,外門三間,院南候館三間。
府館 ,在察院左,西南向。正廳三間,川堂三間,後堂三間,西廂房三間,東廚房三間,外門三間,暫假為營房。
廣通鎮公館 三間,在巡檢司南。明嘉靖間,知縣劉啟東建。
廣通鎮巡檢司 在縣東南四十里。明嘉靖間,知縣劉啟東建。
牛兒港河泊所 在縣西隅。明隆慶三年,以裁革廢。
許家埠河泊所 在縣西十里。明慶隆三年,以裁革廢。
廣通鎮壩官廨 ,建於壩北,明永樂間設,以裁革廢。
陰陽學 三間,在縣治左崇仁街。
醫學 三間,在縣治左崇仁街。
社亭 三間:在縣治東。明嘉靖間,知縣劉啟東建。
迎春亭 在保聖寺前。知縣劉澤嗣建。
接官亭 在襟湖門外,今改為「關聖殿。」
預備倉 在縣治東。明嘉靖間,知縣劉啟東重修,凡二十有五間。明代廢。今存三間。
常豐倉 舊名「永豐」 ,在水陽,去縣三十里。明嘉靖間,知縣劉啟東修。萬曆元年,知縣夏大勳移建於縣治西留輝門外。倉廒凡四十一間,場一區。
石臼里社倉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義倉。」 邑人韓叔陽建。儲穀以贍里民,刊約示守。明隆慶三年,知縣鄧楚望為之記。後繼事者因切近湖濱,名之曰「石臼里社倉。」 內有義田,係庠生韓無疾因倉穀漸減,多方籌畫,將歷年利稻置田百畝,以圖永久。同里庠生夏衷愷、柳元嘉、武舉魏熊共襄厥成,勒石於倉。
江寧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府志
本府。〈上元、江寧二縣附郭。〉
江寧府儒學 在府治北。漢丹陽太守李忠起學校,孫、吳立學,皆莫詳所在。南宋置儒學於鍾山之麓。宋天聖建學府西北,景祐徙於府治之東南。元路學因之。明洪武初,改為國學,後改為應天府學。十四年,夏相基於雞鳴山下建國學,名「國子監。」 後學毀,廟存。
皇清順治六年,改建學門甬道,修飾正殿、兩廡、櫺星。
戟門等處,改彝倫堂為明倫堂,設《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齋,修啟聖祠暨學官署。以國子監坊為江寧府學坊,規制宏麗,正殿崇高巍煥,碧瓦朱甍,山川環拱,氣象鬱蔥。兩廡共七十二楹,欄楯周遭,穆深廣闊,松柏蔭之,悉作左鈕。天印在前,元武湖在後,鍾山峙左,雞鳴環右。元武湖之水,循宮牆而南,合於青溪,秦淮之水入青溪而北抵於雞籠,皆合襟於前以為護衛,天生靈秀人文之區也。殿前左右碑亭四座名宦、鄉賢,今圮。
貢院 在秦淮上縣學之北,地廣十餘畝。中有樓曰「明遠」 ,堂曰「至公」 ,左右為監試、提調院,列以謄、錄、對讀,供給諸所。前空處即東西文場地,號若干間。堂之後又堂七間,三間為會堂,左右各二間,為考官燕居。兩序則《五經》同考官室。堂後大池,架梁於上,池北之堂曰「飛虹」 ,左右掖皆有屋。明隆慶初,都御史盛汝謙購隙地,繚以土垣四通以巡警,外設公館及群舍以備供饌。江寧府頒之。
明道書院 在鎮淮橋東北。宋淳熙初,留守劉珙以明道嘗為《上元簿》,祀之學宮。朱文公熹為之記。紹熙間,即縣西偏祀之。嘉定間,改築新祠,真德秀為之記。淳祐己酉,郡守吳淵更創,依白鹿洞規,聘名儒為山長。理宗賜「明道書院」 額。後馬光祖、姚希得增修。元廢。明弘治間,御吏司馬垔祀於學。嘉靖初,御史盧煥始即今址為「書院」 ,祠祀焉。御史劉隅、章袞增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