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聘軒在德化堂後。宋慶元三年知縣趙贊夫建,今廢。「興能」 、「觀光」 、「尚志」 、「麗澤」 四齋俱宋嘉定初知縣王棠建,俱不存。道存堂元延祐初建,無考。君子堂在明倫堂後,今廢。「采藻」 、「皆春」 二亭俱元至正五年知州蒲里翰建,今廢。敬一亭在啟聖祠之右。明嘉靖間詔建。泮池在櫺星門外。環以石欄,跨以石梁,目曰「通文。」 萬曆四十三年,知縣趙應元加濬一丈有奇。躍龍關在學宮之左。嘉靖初,知縣湯虺以廟學為城闉所蔽,議闢一門曰「迎秀」 ,以通江山之氣,材石俱備,而事未果行。迨萬曆末,知縣趙應元、教諭林楚移下關於巽方,名曰「躍龍」 ,引注乾方五堰之水,逕廟學門,過城隍廟而出,會於城壕。由巽而坤,旋繞回顧,靈雨亭、文昌閣,矗峙映帶,隔岸道院,鐘磬相答,洵亦清勝之區矣。歲久淤塞,今復開濬。起鳳、「騰蛟」 二坊,在學宮左右。大成殿。明永樂時,知縣李成、張真相繼修。天順間,燬而復建。嘉靖九年,詔改為
先師殿、易像、設主、兩廡主亦如之。戟門牲房廚庫
禮器俱備。廟前櫺星石闌,建於宋之王棠李泰原。旁有古柏二株。啟聖祠在廟左,名宦、鄉賢二祠在戟門左右。教諭宅在魁星堂之後。訓導宅二在麗澤、養正二齋之後。射圃亭在社學之右。金淵書院 不知建自何年。按金淵館在縣治後數百步,臨溪,宋置,今廢。疑即此。
嘉義書院 在救荒渰,太僕史際建,以待四方之學者。有樓曰「五同」 ,取《五經》「大同」 之義。或曰:渰勢如同字,其字畫瀠洄處皆水也,如巴江、吉水,亦理或有之。
社學 在縣東南隅。明成化間,知縣靳璋建,大學士商輅作《記》。
義塾 在縣南三十五里。耆民錢澤建於義莊中,以教族子弟也。束修供膳,俱取給於莊租學田 。明嘉靖十七年,知縣呂光洵始置學田五百畝,歲收租米二百餘石,以贍貧生。因田多山鄉,租或不完,二十三年,請之督學使者,以前田易價五百兩,別買良田。二十九年,准以前銀買彭若年夏林常稔田一百四十畝,歲收租米一百二十八石九斗二升。三十二年,知縣鄭一龍以鳳凰橋公田一十四畝送學贍士。三十九年,巡按御史董鯤以贓罰銀三百二十五兩買周旻楊店田一百畝,歲收租米九十一石。四十年,邑人太僕少卿史際以縣南倉前並管笪田二百畝送學,歲入租米一百六十一石。萬曆元年,邑人理問楊孟元以湖頭田一百二十九畝三分三絲送學,歲入租米七十六石。以上共田五百八十三畝三分三絲,共歲入租米四百石有奇。
溧水縣儒學 在大西門內。唐武德間建。宋熙寧二年,知縣關起遷於崇儒坊內。寶祐中,改命教堂曰明倫堂。元陞為州學。明復為縣學。知縣鄧鑑、高謙甫相繼修之。成化間重修。嘉靖十七年,知縣陳光華徙於京兆館東,謝廷蒞成之。三十九年,知縣曾震復即朝元觀基為今學,周之屏成之。萬曆二十八年,知縣徐必達重修,尚書徐元太有《記》。
文廟舊在縣治東三十步,宋熙寧中,徙於學內,紹
興八年,知縣事李朝正修。明初,更建。正德間,知縣何東萊重修。萬曆五年建屏牆於泮水。啟聖祠初在廟左,前為敬一亭。鄉賢祠在廟右。射圃舊在學東,今廢。
書院 明萬曆二十七年,前令徐必達以修學羨金,構書院於學宮之右隙地,堂曰「浩然」 ,堂左一楹為庖堂南有軒曰「試春」 ,軒後鑿地為池,池上有軒,曰「鳳池別館」 ,軒前之東有亭曰「玉蓮亭」 ,亭前有臺,曰「釣鼇臺。」 今皆廢,惟址存。
中山書院 在北門外。祀明兵部尚書齊泰、知縣謝廷蒞有義田。
社學 凡十一處,在崇儒坊唐橋巷、南門內、北門外邰村東巷、邰倉西邰村倉後、柘塘市、蒲塘街、洪藍埠、孔鎮各一,今俱廢。
「學田 一百八十畝二分。」 明嘉靖間,幾廢田修學,巡按董鯤給其費,而田復存地二十三畝三分。隆慶間,知縣賀一桂增置田十六畝。萬曆間,知縣傅應禎增置田十畝,吳仕銓增置田三十八畝,徐必達增置田二十七畝。以上各田租入,皆以給士之砥行而貧者,一應差徭,盡從蠲免。江浦縣儒學 在城東門。明洪武十年,創於浦子口城內。二十五年遷縣曠口山之陽,遂遷學焉,即今處。宣德初修,陳璉有「記。」 景泰中,知縣勞鉞重建明倫堂。崇禎庚午,知縣黏洪錄重修。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