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禎末年,知縣李樾復加修葺。

皇清順治辛卯年,知縣劉天澤重建「育才」、「彰德」二坊。

啟聖祠在殿後。名宦祠,在櫺星門右。鄉賢祠,在學西隅。射圃,在學右。

新江書院 在縣南門外,祀定山先生莊㫤。明南京禮部尚書湛若水建并《記》。

白馬書院 在白馬寺左,即「慕賢祠。」 祀宋儒陸象山、明儒陳白沙、王陽明,即明知縣李維樾講書處。

東山書院 在縣治南二里。康熙十二年建。江干書院 在浦子口,有知縣余樞碑記。「學田 十頃有奇。明知縣王之綱以絕戶餘田入學,租三百六十石。又巡按宋燾贖銀五十兩,置田塘二十四畝,租穀三十石。又督學徐鑑官銀一百兩,置田塘二十二畝,租穀三十三石,銀五十八兩六錢九分一釐。」

六合縣儒學 在縣治西。唐咸通中在滁河南。光化中徙東門街北,再徙縣治東。宋治平中,復徙城東臨河,尋徙縣西高岡上。建炎兵燹,紹興十四年,暫寄縣東古官舍,遂因《經藏》廢院為學。二十九年,復遷高岡故址。紹熙四年,知縣鄭縝拓之。嘉定七年,劉昌詩重建。明洪武五年,知縣陸梅創立。正統間,史思古、黃淵相繼修之。成化五年唐紹修。正德九年萬廷珵修。嘉靖三十年董邦政修。隆慶五年重建,改向西南。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顧高嘉改制創修。

文廟在明倫堂前。啟聖祠在廟左。「名宦」 、「鄉賢」 二祠。

在「啟聖祠」 左右。射圃在學西,今廢。

社學 舊止一所,在縣治東。明成化間,知縣唐詔創立,有監察御史《木納碑記》。正德間,知縣林幹因其敝壞,捐其地為民業,別於四門各建一學,各設教讀一人,皆有門樓堂舍可居。近北社學傾圮,明嘉靖三十年,知縣董邦政修建。學租 嘉靖御史鄭光琬入房租銀二十三兩四錢有奇。知縣茅宰邵漳、教諭陳洪表置田二十四畝,又置田地七十六畝,又置《丈量》多餘田地七十九畝。每年額租以供本學給貧生之用。租銀四十四兩八錢五分四釐。

高淳縣儒學 在縣治東通賢門外。明弘治十二年,應天府丞冀綺創建。萬曆十七年,上元縣知縣劉元泰重修廟門廨舍新之。二十六年,丁《日近》再為修葺。三十三年,知縣項維聰增建「敬一亭于尊經閣後明倫堂。正德丙子年毀,知縣施懋奉、御史徐翼、周鵷捐鍰重建,久而復頹。至嘉靖三年,知縣劉啟東撤而葺之」 ,並增勝焉。萬曆十三年,堂又圮,知縣董良遂,邑人韓邦本、邢世文、楊廷禮捐資重建,規制如舊。

皇清康熙十二年災,知縣劉澤嗣重建功未竣,東西

兩廡各七間,仍頹。康熙二十年,知縣李斯佺捐貲修葺。前為廟門三間,右為神庫三間,門之外前左為名宦祠三間,前右為鄉賢祠三間,俱嘉靖三年知縣劉啟東建。又前為櫺星門三間,建坊於左右,跨以石橋。左坊曰「騰蛟」 ,橋曰「育英」 ;右坊曰起鳳橋曰「集賢。」 前為屏牆,今廢。前為泮池,舊在櫺星門內,知縣劉啟東徙建,上有石橋,今復改此。池之南設大屏牆為蔽,闊二十四丈,知縣項維聰捐貲建,明季廢。廟之東北為啟聖祠三間,嘉靖十年增建。廟後為明倫堂五間,後為尊經閣三間。邑紳徐一范捐貲倡建,鄭宗泰捐銀三百兩。敬一亭一間,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項維聰捐貲建。東西二齋各五間,東曰「仰高」 ,西曰「還淳。」 齋之後為號房各十五間。堂之東南為道義門,又南為學門三間,門左為射圃、觀德亭三間,今廢。教諭廨在廟東,舊在還淳齋西。明崇禎間,知縣莊鐸移建于此。訓導廨,一在還淳齋西,一今廢。

書院 在縣治西北察院左。明嘉靖四年,知縣劉啟東建。正堂三間,扁曰「崇文。」 門房一間,今即遺愛祠。

社學 :賓陽門外「五顯祠」 左。門房三間,正堂三間。

義塾 :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李斯佺創設。學田 共二百七十九畝五分七釐五毫四絲。一在崇教鄉,一畝五分七釐六毫;一在立信鄉,二十六畝一分五釐八毫;一在遊山鄉,二百五十一畝八分四釐。

學基地 二十八畝八分一釐七毫二絲。內學垣東西各地一帶,居民賃住納租。學後山一座,長松近百株。

「學山 」 四畝,在崇教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