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荊、揚二州疆土廣遠,統理尤 難。」於是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 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 江州。永興元年,分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置 尋陽郡,屬江州;分淮南之烏江、歷陽二縣置歷陽郡。 又以周𤣱創義討石冰,割吳興之陽羨并長城縣之 北鄉置義鄉、國山、臨津并陽羡四縣。又分丹陽之永 世置平陵及永世,凡六縣,立義興郡,以表𤣱之功,並 屬揚州。又以毗陵郡封東海王世子毗,避毗諱改為 晉陵。懷帝永嘉元年,又以豫章之彭澤縣屬尋陽郡。 愍帝立,避帝諱改建鄴為建康。元帝渡江,建都揚州, 改丹陽太守為尹,江州又置新蔡郡,尋陽郡又置九 江、上甲二縣,尋又省九江縣入尋陽。是時,司、冀、雍、涼、 青、并、兗、豫、幽、平諸州皆淪沒江南,所得但有揚、荊、湘、 江、梁、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惟得譙城而已。 明帝太寧元年,分臨海立永嘉郡,統永寧、安固、松陽、 橫陽等四縣;而揚州統丹陽、吳都、吳興、新安、東陽、臨 海、永嘉、宣城、義興、晉陵十一郡,自中原亂離,遺黎南 渡,並僑置牧司,在廣陵、丹徒南城,非舊土也。及北寇 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成帝初,蘇峻、祖約為亂於江 淮,北寇又大至,百姓南渡者轉多,乃於江南僑立《淮 南郡》及諸縣,又於尋陽僑置松滋郡,遙隸揚州。咸康 四年,僑置魏郡、廣川、高陽、堂邑等諸郡,并所統縣,并 寄居京邑,改陵陽為廣陵。孝武寧康二年,又分永嘉 郡之永寧縣置樂成縣。是時上黨百姓南渡,僑立上 黨郡為四縣,寄居蕪湖,尋又省上黨郡為縣,又罷襄 城郡為繁昌縣,並以屬淮南。安帝義熙八年,省尋陽 縣入柴桑縣,柴桑仍為郡。後又省上甲縣入彭澤縣。 舊江州督荊州之竟陵郡,及何無忌為刺史,表以「竟 陵去州遼遠,去江陵三百里,荊州所立綏安郡人戶 入境,欲資此郡助江濱戍防,以竟陵郡還荊州。又司 州之弘農、揚州之松滋二郡,寄在尋陽,人戶雜居,並 宜建督。」安帝從之。後又省松滋郡為松滋縣,弘農郡 為弘農縣,並屬尋陽郡。

兼《明書》。

《江東》

「今人言項羽起於江東者,多以為浙江之東。」明曰:「按 古人稱江東,皆謂楚江之東也。以其江自西南而下 江南,江東隨江所向而呼也。項羽起於江東,即蘇州 也。故《漢書》稱『項羽避讎於吳中,其論用兵之道,吳中 士大夫皆出其下。尋羽之行止,無入浙東之文也』。」或 曰:「羽殺會稽守賈守通,會稽非浙東乎?」答曰:「秦并天 下,分置三十六郡,江東為會稽郡,其治所在吳,吳即 今蘇州也。羽殺賈守通之後,起吳中子弟八千人,非 蘇州而何?」

《江左》

「晉、宋、齊、梁之書,皆謂江東為江左。」明曰:「此據大約而 言,細而論之,左當為右。何以明之?按水之左右,隨流 所向而言之。水南流,則左在東而右在西;水東流,則 左在北而右在南;水北流,則左在西而右在東。昔三 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則洞庭在西,彭蠡在東,其 水北流故也。又哀二年《左傳》云:『晉趙簡子納衛太子』」 蒯瞶于戚,夜行迷道。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此時 河轉北流,故謂河東為右也。又《曲禮》云:「主人入門而 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門以向堂為 正,故左在西而右在東,亦其義也。按建業之西,江水 北流,則當左在西而右在東。今以江東為江左,則是 史官失其義也。若非史官失其義,則世人之傳寫誤 也。

《圖書編》:

《處置》

南都根本重地,應天役重賦繁,頗為難治。蘇、松、常均 稱瀪劇,蘇為最,松次之,常又次之。至於歲遭水患,時 增軍餉,則郡之通患也。鎮江、太平、寧國、池州、安慶民 業差瘠,吏事殊簡,不甚難治。徽俗鄙吝健訟,棄本逐 末。頃者有礦寇,守令非廉而有威者,不能安於其職。 江以北,廬為善地,揚衝而俗侈;淮安南北轉漕,衝繁 特甚。鳳陽地廣,大荒與淮北一帶,悉困賦而困役。徐、 邳俗悍業鹽,水陸孔道,州邑疲弊,一望蕭條。不當以 江北簡易例也。

《江南北賦役交困》

江北徐、沛、邳、淮、濠、揚、滁、泗,苦當衝衢,殊困於役。江南 蘇、松,賦額故重,重以多事,且有倭警,則南北並多故 矣。一切科斂,率從丁田,而又不時穫財與力,蓋兩詘 焉。勞來拊循,全賴牧宰,而或賢或否,否又居多。矯易 化裁之機,要有在矣。

《金陵防守要害》

「都金陵,宜守淮以防外庭,守武昌、九江以蔽上游。守 淮之勢,東固淮安、泗州,自丹陽而揚州而淮安而泗 州,乃金陵之右臂也。西固鳳陽、壽州,自釆石而和州 而鳳陽而壽州,乃金陵之左臂也。東無淮安,雖得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