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6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名「桃源洞。」 後有駐馬坡,諸葛亮常駐此以觀形勢。

癸山 按:《十道志》,「在府東北四十七里,碑石磑礎多出於此。」

聚寶山 在城南聚寶門外。山產細石如瑪瑙,故名。其東巔為雨花臺,山麓為梅岡,晉豫章內史梅頤家於岡下。又曰「營於岡上」 ,舊多亭榭,今廢。自六朝訖今,為都人遊覽勝地。

戚家山 在聚寶門外。按《景定志》,在天禧寺東,即今報恩寺。

梓桐山 ,在城南十五里,高三十八丈,山下有謝氏詩樓及繙經臺,基尚在。

紫岩山 在城南,與梓桐山相近,高三十八丈。夏侯山 在城南二十二里,高三十五丈。梁夏侯亶居此,因名。

韓府山 :在城南十五里。舊名「鳳凰山」 ,以韓憲王葬此,因名。

「翠屏山 」 ,與《韓府山》相連。

甑蔽山 :在城南二十三里。周八里,高二十五丈,以形似名。

牛首山 在城南三十里,舊名牛頭山。周四十七里,高一百四十丈,雙峰秀起,正對晉宣陽門。王導指曰:「此天闕也。」 故又名天闕山,又名仙窟山。歷代崇飾甚盛。由山椒起石級百磴,杉檜行列,上有白龜池、天王殿,左虎跑泉、白龜池,右兜率岩,一名捨身臺。由山磴盤旋以上,壘石為浮圖,下為文殊洞。僧構重樓覆其外,名文殊閣。下為含虛閣,明狀元羅洪先題額。「閣卑不足曠覽。」

皇清康熙丙午,太守陳開虞拓而新之,憑欄縱目,巒

壑萬千,踞牛首之勝。有《記》勒石閣上。又下為辟支洞,不測深淺,即梁時建寺處。廣踰文殊之一,高倍之。中有石盂,形甚古。唐神龍中,并《誌》公履取去。長安右有安初洞,路險僻,知至者尟。右有煤洞,深入窈窅。上聳巨壁,旁矗一石,遠望隆起,近視則側如龕狀。下有地湧泉,自石坎中出,深二尺許,色味俱絕,俗呼為龍王泉。山上兩峰間有昭明太子飲馬池,冬夏不涸。東峰巔有錫杖泉,下有太虛泉。山南有芙蓉峰、雪梅嶺,大峰之下有石如臥鼓,中虛,可坐數十人,呼為「石鼓。」 天欲雨則石鼓自鳴。舊有中峰庵,在西風嶺半,近庵有龍王泉,其東南為劉宋郊壇處。建炎中,岳飛設伏兵於此,以拒兀術。

祖堂山 在牛首山之南十里許,前為花岩山,周四十里,高一百二十七丈。宋時於山建幽棲寺,因名幽棲山。唐僧法融得道於此,為南宗第一,乃改為祖堂山。山南有石窟,儼若堂宇,融師居之,有百鳥獻花之異,因名獻花巖。《大藏經》云:「華巖山高千四百餘尺,周四十里餘,三十步,上有芙蓉峰、拱北峰、天盤嶺、西風嶺」 、中峰、伏虎洞、神蛇洞、象鼻洞、息泉、太白泉、長庚池諸勝。巖山 在牛首東北,吳主皓刻石於此,以紀功德,後斷,因名段石岡,後移置府學尊經閣內。宋明帝泰始中,建平王休佑於巖山射雉,日欲暮,帝遣左右壽寂之等逼休佑墜馬殺之,即此。上公山 在段石岡南,其東北為福子山,又東為大山、小山皆「相連。」

青山 ,在城南四十里。《建康實錄》:「梁太清元年,置幽巖寺,永康公主造。」 《大毗曇師傳》云:「承聖二年,法師入秣陵青山始創舍,名幽巖。」 亦不云永康造也。

張山 在尹山之東,與尹山東西對峙,橫山之木從中而出。

禁龍山 在葛塘西。自吉山折而東,亦名「大山。」 吉山 在上村,五峰聯峙。宋建城侯吉翰葬山中,故名。

觀子山 ,在城南三十里。周四里一百步,高八十三丈。東有水,下注新林浦。

朱門山 :在城南八十里。

牛跡山 在朱門鄉,其半為太平府界。

男山  、女山  、姑山 在朱門鄉。三山聯絡,森秀挺拔,蒼翠若芙蓉。女山有石洞,號為「仙靈遺跡。」 數十里外望之秀入雲霄,群山鮮匹。顏料山 與男女三山相聯接。

麻山 在江寧鎮,此山自太平東奔,亙數百里。「大青山 」 ,在觀子山南十五里,周三十五里,高一百二十五丈,西有水,下至平陸。

紫雲山 ,一名「大山」 ,與花岩接。

鼓吹山 ,在城南八十里。周一十七丈,高八十丈,四望孤絕。宋孝武大明七年登此,望甲子館,奏鼓吹,故名。按《戚氏志》,「甲子」 乃記日,非館名。實則少帝景和元年九日幸湖熟,始登此作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