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與此志異

銅山 :在城東南七十里。山產銅。

橫山 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周八十里,高二百丈,屬金陵鎮,接太平界。四方望之皆橫,故名。山有十五峰。《丹陽記》:「丹陽縣東有橫山,連亙數十里。或云楚子重至於橫山」 ,即此。又名橫望山。陰山 在城西南一十二里,臨大江。晉王導至此,山神見夢於導,事聞於上,為立廟,故名。湖山 在城南三十里,周九里二百步,高一百丈,上有湖,大旱不涸。

龍口山 在城西南七十二里。《戚氏志》:「有李琮墓、三城湖。」

車府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周九里,高一百二十丈。六朝藏車乘甲器於此。

落星山 在板橋市,臨大江。山下有岡,即王僧霸連營以拒侯景處。近水者曰「落星洲」 ,又曰「落星磯。」 陳顯達以數千人登落星岡,新亭諸軍聞之奔還。李白遇蓬池隱者,脫紫綺裘換酒為歡,皆在此。

烈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或曰:「山近烈洲,故曰烈山。」 其山四面峭絕,下臨大江,風濤洶湧,商旅嘗泊舟依山以避之。絕頂叢棘中,舊有侯將軍廟。陳永定初,王琳聚兵窺臺城,造黃龍舟千艘,泊於荻港西南。風急,琳謂得天助,張帆直下。陳將侯瑱泊舟蕪湖,逐後而發,用拍竿撞琳船,琳擲火炬焚之,風逆自焚,遂大敗奔齊。土人以瑱功烈甚大,故名烈山。宋寶佑初,有僧建庵其上,自名為江心護國寺。晁無咎嘗以比潤之金山,題詩云:「山如浮玉一峰立,江似海門千頃開。我欲此中成小隱,莫教山腳有船來。」

白都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白仲都居此,上有仲都祠。吳孫峻遣張承斬諸葛恪於白都,即此。白蕩山 近白都山。「蕩」 ,俗作「盪。」

上「三山 」 在江寧鎮西。

下三山 在江寧鎮東。三峰拱峙,大江從西來,勢如建瓴,而此山突出當其衝,一名「護國山。」 晉王濬伐吳,行師過三山,即此。磯上舊有李溫叔祠,今廢。

慈姥山 ,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二百步,周二里,高三十丈,積石臨江,岸壁峻絕。山產竹,可為簫管,故俗亦呼為「鼓吹山。」

天竺山 在慈姥山西十里。周一十七里,高十九丈,東有水,下注慈姥浦,其北連岡十里,本名「多墅山。」 唐上元間,有天竺福興寺,僧道融移寺於此山,因名。今碧峰寺後,相傳亦名天竺山。白土岡 北連蔣山,其土色白。隋賀若弼於此擒蕭摩訶。

武帳岡 在幕府山東南。岡側有武帳堂,宋文帝嘗開宴於此,敕諸子且勿食,至會所賜饌。日旰,食不至,有飢色,乃戒之曰:「汝曹少長豐佚,不見百姓艱難,今使識飢苦,知務節儉。」

謝公墩 在半山寺,今冶城北二里亦有謝公墩,山勢自鍾山來,起伏曲折,實城西北隅勝地。近鞠為蔬圃,止存一徑,土色赤,亦呼為紅土山墩,俗傳謝公所嘗登也。事無據。李白、王安石皆有《謝公墩》詩,白詩云:「冶城訪遺蹟,猶有謝公墩。」 今永壽宮冶城山,即安石與王羲之所登悠然遐想之地。安石雖有「我屋公墩」 之句。而又有詩云:「問樵樵不知,問牧牧不言。」 亦自疑之矣。豈元及其子孫所居,後人因名之耶。

金陵岡 在縣西北隴灣路。相傳秦瘞金人於此。昔有一碣,刊其文曰:「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 後因砌靖安路,失之。

土門岡 在長干里。即楊忠襄死節處。

鳳臺岡 在鳳臺門

「石子岡 」 在梓桐山北。又有「小石子岡」 ,在安德門外。

赤石磯 在聚寶門外

鳳凰臺 在花盝岡,峙城內秦淮,城外城河二水之間,城南下沙也。與東周處臺相對,作旗鼓。明萬曆壬辰年,於鳳凰臺旁掘地得斷碑二,曰「晉賢,阮籍之墓。」 此事志所未載,人猶疑之。觀白詩「晉代衣冠成古丘」 ,即指阮籍墓無疑。故楊朗陵詩「酒狎高賢臥一丘」 ,蓋本此句也。

犢兒磯 在南岸,合板橋浦、新林浦一流,吐納大江。自大勝河以東,有水數曲,連於秣陵,曰「響水溝」 、「燈盞溝、上新河,次曰中新河,次曰下新河。」 明時所開,皆瀕江要地。江北一帶稱險要者,曰「芝麻河」 ,曰「穴子河」 ,曰「王家套。」

「大江 」 發源岷山,合湘漢豫章諸水,繞郡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