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8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靈順橋 在湖孰市

土橋 在丹陽鄉

西流橋 在宣義鄉

安濟橋 在西流橋東北,即東流橋。

韓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

楊堰橋  、五城橋 並在崇禮鄉。

壩橋 在縣東北八十里,與句容分界。

白水橋 在縣東北二十里。

秦淮橋 在上方關北

東善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吉山下。

牧馬橋 在縣東南。《南朝》牧地有浦水,闊三丈,深一丈二尺。

烏剎橋 在縣東南七十里,一名「烏鴉橋。」 「令橋 」 ,在烏鴉橋西北,臨令水。

龍渡橋 在縣東南八里。

陳滸橋 在縣南三十里。

郭家橋 在縣東南六十五里。

元武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

正陽橋 在正陽門外,平平如砥。

三山橋 在三山門外

高橋 在高橋門外

下方橋 在高橋東南

滄波橋 在滄波門外

彭城橋 在彭城山

石步橋 在長寧鄉,古名「羅落橋。」

五城渡 晉王敦死,王含、錢鳳率餘黨自柵塘西置五城。《京都紀》:「五城邊淮帶湖,祖送多在此。」 竹格渡 在宋縣治西南二里,即竹格航,當在今下水門東南。王敦作「逆從竹格渡」 ,即此。按《輿地志》,兩岸要衝,並以航濟。西自石頭,東至運瀆,凡二十四所。平陳唯此渡獨存。

桃葉渡 在秦淮口。桃葉本王獻之妾名,《詩》云:「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來迎接。」 此其渡處。

禪靈渚渡 在今斗門橋。由興嚴寺西出渡淮水,即新橋也。

蕭家渡 ,在上水門,即古邀笛步也。桓伊性謙,素有大功,而始終不替。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嘗自吹之。王徽之時赴召,泊青溪側,素不與伊相識。伊於岸上過,舟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 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伊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至今傳其地為盛事云。《江東渡 》在江東門外,舊名平家圩。

五馬渡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幕府山前。晉元帝與彭城諸王五人渡江處。晉太安時童謠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 永嘉中,元帝登位。長樂渡 在城南,即古朱雀航處,近桐樹灣。麾扇渡 在朱雀航之左。晉永興二年,陳敏據建康,顧榮密報劉準率兵臨江,敏令甘卓屯橫江。榮與周𤣱因卓兵斷橋,盡斂船於淮水南。敏自出軍臨大航,榮以白羽扇揮之,其軍自潰,因名。《舊志》謂即今毛公渡,恐非。

新江關渡 :在新江口。

龍江關渡 即今下關

「唐家渡 」 對瓜埠江。

中渡 在安德門外

毛公渡 在聚寶門外,瓦屑壩南。

南津 在城南。按《金陵故事》,南朝置校尉守此津。侯景入寇,舉朝無犯難,惟校尉江子一與弟二人同死王事。《梁書》:「子一嘗為南津校尉。」朱雀航 在長樂渡處,直對宣陽門,又南為朱雀門,非今之聚寶門也。按:「航」 亦渡名,官設航以渡也。丹陽航 在丹陽郡城後。

驃騎航 在古東府城外渡淮處,會稽王道子所立。又紀瞻以鎮東長中乞歸元帝,進為驃騎將軍,即其宅為驃騎府,府宅浮航名曰「驃騎航。」 上四古航,皆在秦淮上,今廢。

句容縣

白鶴橋 在縣東南三里一十五步。

沈公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

麻培橋 在縣南四十里。

赭渚橋 在縣東一里二百四十一步。

歸善橋 在縣南一里一百七十五步。

淤鄉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崇德鄉。

西壩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茅山鄉。

降靈橋 在縣南二十七里句容鄉。

義城橋 在縣南二十里福祚鄉。

高平橋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容鄉。

斜橋 在縣東五里來蘇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