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而為之記。橋凡九空,為一邑冠。

段亭橋 在縣東六里

黃坡橋 在縣東四十里。

九澗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以有九澗之水匯此,故名。舊《志》作「苟澗」 ,誤。

利涉橋 在縣北三里,俗呼為「虎捍橋。」

馬沉橋 在縣南三十里。

大覺橋 在縣東南八里。舊名「六和橋。」

俞初橋 在縣南十里,舊名「余母橋。」

戴公橋 在縣南一十里。

白馬橋 在縣東四十里。

湯橋 在縣西四十里,邑民黃善述造。

圩東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竹塘橋 在縣西南一十八里,路達便民新倉。賈經橋 在縣東四十里,邑民周、薛、陳三姓建。土山橋 在縣南五十里,邑民茆玨造。

祠潤橋 在縣南一十五里。

石洛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知縣包桐建。遇仙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趙堅四,趙堅六造。花溪橋 在縣西四十五里。

六家橋 在縣西三十里,邑民王實造。

積慶橋 在縣南三角鋪前。順治八年,邑民蕭士經重建。高淳令崔掄奇過而義之,為易名曰「積慶。」

長樂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邑民劉政重修。有碑,橋傍有菴。

小橋 在大東門外三里。

張墅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

板閣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

神龍橋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神靖。宋知縣李朝政易今名。相傳,昔有女子洗菜與龍交,有孕,後產一小蛇,棄之溪中,遂成小龍。後婦臨水,龍輒來附,女大駭,因投之以刃,傷其尾,乃躍去。龍去時,顧戀其母,每一折則成一灣,凡四十九灣,俗稱為望娘灣。母死溪畔,迄今清明前數日,內溪率暴有魚,居人爭操罾罶取之,皆云龍自湖來祭母,故魚從之而上云。橋以此得名。徐家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大人山側。會元顧起元有記。

青龍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志》未載。

油坊橋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舊志》未載。永昌橋 在永壽寺側。明萬曆間,邑民蕭濟造。

皇清康熙間重造。

沙河橋 在縣西七里。邑民蕭濟等,萬曆間造。曹澗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舊《志》未載。

吳村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吳村渡。

新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達仙杏山。《舊志》未載。五安橋 在縣西七里。《舊志》未載。

劉李橋 在縣東三里,以二姓合造,名。舊《志》遺。洪濟橋 在洪藍埠,初為渡。明崇禎庚午年,埠民始即渡建橋。

柯澗橋 在縣南五里。邑民任孚重建。

齊家橋 在縣東二里,為齊司馬莊居,故名。明萬曆四十一年圮,邑民王涵捐貲重建,隨以水圮。涵姪懋梧復倡建。

大沛橋 在縣南七十里段家山東。

韓胡橋 在縣東南十五里。

永安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芮起渭等造「王師橋  」 、「碑亭橋  」 、「千金橋。」

市北橋  、「婁家橋  」 、「白沛橋。」

「孟橋   。」 「李墅橋  。」 「錢埭橋。」

謝家橋  。「窯塘橋  。」 「獨山橋。」

安政橋  。「許村橋  」 、「石埭橋。」

五里排橋 前山橋 以上十七橋按《舊志》所載,今無考。

趙莊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黃家渡 在縣北二十五里。

河莊渡 在縣西四十五里。

梁村渡 在縣北四十里。

塔山渡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志》未載。

地墟渡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志》未載,今建橋。蒲塘渡 在縣南二十五里。今建尚義橋。毛家渡 在縣北二十里。

清墅渡 在縣南四十里。

謝家渡 在縣南四十里。

吳村渡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今建橋。

劉家渡 在縣東南四十里。今建橋。

梅梁渡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江浦縣

江淮關 按「舊志」 ,舊設於江淮巡檢司,今移於浦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