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淳化橋 在縣治西一里。明洪武初開新路,甃石建,正統間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耆民趙廷璽重修。

騰蛟橋 在學左

起鳳橋 在學右

育英橋 在青雲樓下

阜安橋 :在縣治西街口。

石磧橋 :在縣治南三十五里。

茅塘橋 在縣治北三十里。明洪武三年建。橫橋 在縣治北四十里,明洪武十三年建。通浦子口驛路。

沙河橋 在浦子口城東門外。

通江橋 在萬峰門外

太平橋 在浦子口萬安門外。

浦子口渡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三十里,由江北渡江南處。

六合縣

龍津橋 在縣治南數十步。按《成化志》:橋十八空,纍石為之。橋下嘗有鯖魚,長數丈,或見或隱。唐時,敕上下五里不得採捕。後黃巢叛,橋廢,魚亦不復見。明萬曆元年,知縣李箴設浮橋,造船十二隻,木跳五十餘根,柵欄二十四扇,大鐵索二根,𥰓纜二根。四十三年,知縣張啟宗於南岸建樓三間,額曰「上游慶澤。」 西為耳樓,八窗玲瓏,遠眺河北,山亭水榭,煙樹錯出。崇禎初,橋廢。今知縣劉慶運更建新船六幫,跳纜柵欄,悉皆堅備。按:龍津,水陸要會也。屏列靈巖,影搖煙樹。官航客舫,駢集於茲。漁唱樵歌,環回未已。牽之一葦,蕩影含鮮。暎以長林,浮青引翠。午月俗修競渡,各以泛宅爭馳,簫鼓中流,盛時之樂地也。冶浦橋 在縣東五里冶浦河。五代時避楊浦諱,人呼為冶清橋。唐天寶中建,宋嘉定中改造。明宣德中,知縣史思古大其制,用木樁萬餘,疊石為五空,鋪以板木,覆以瓦屋十七間,長三十餘丈,偉然為邑巨觀。後傾頹,嘉靖十六年,知縣周薇重建。按冶浦橋於丁丑之變,寇自西來,橋東居民思焚橋據水可守,寇果不能渡,獲保,而儀、揚一帶俱得免。後邑貢生厲振嶽就石為基,橫木作址,旁營二閣。中屋二楹,比初制更加軒豁。

程家橋 在縣西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民人侯孫兒建。按程家橋水通滁河,縣西諸山集鎮悉由此出。街市東西長里許,亦會聚區也。永定橋 在縣東北七里,明洪武二十八年民人耿大建。

會橋 在縣治東

仁和橋 在縣東,跨舊城河。

新會橋 在縣東。以上三橋俱歲久坍塌,明洪武二十五年,俱係道士金葆原建。

馬湖橋  梁家港橋 以上二橋俱在縣西南四十里新開路,明永樂中知縣王翱建。黃湖橋 在縣西十五里,明洪武二十年民人陳神保建。

榮家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明洪武二十五年,民人劉德造。

金家板橋 在縣南二十里。

洪家橋 在縣南四十五里官洲地方。

茅家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滁口山北。沿河通長蘆、陳里港。

皇廠河板橋 在縣南四十五里。

葛家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

普菴橋 在長蘆寺旁,去縣二十里。

菩提石橋 在縣二十五里,長蘆寺前。

念佛橋 去縣二十里,在長蘆寺旁。

龍池石橋 在縣南五里。

廣洋衛橋 去縣二十二里。

土橋 二一在東河下,一在迎恩門內,跨城河。白墳池橋 在縣西十里,明洪武年,僧繼祚建。追人橋 在縣治東舊來春門外。按《成化志》:周世宗命宋太祖領兵十萬援揚州,太祖下令曰:「揚州官兵敢有過六合者,必斷其足。橋正當驛路,以兵禦之,至此必追以斬。」 後因名曰追人橋。歲久廢。明洪武三年,民丘成重建。

馬昌河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

雙板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竹鎮橋 在縣西北三十三里。按竹鎮河道最紆曲有情,故為士大夫薈萃之區。從陸路入竹鎮可四十里許,而從水路入遂至二百里有奇,其關鎖之密可知也。與滁水出江之「惜水灣」 形勢正同。

楊都橋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