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99

此页尚未校对

後毀,為民居所侵。煢獨時給衣糧,而棲止無所。今改建於三山門外水次倉側。

江寧縣治 在府治南銀作坊。明洪武初,始徙建於此,即宋東南佳麗樓故址。元集慶路總管府地也。大堂六楹,左右有夾廳,東西長廊相向,列六房,書吏案牘所在。其後為穿堂,為後堂,其後為令宅,其兩廡後為群吏周廬。大門外為亭二:曰申明,曰「旌善。」 其東南隅為縣獄。明永樂中災,宣德庚戌,知縣陳孜始創為廳堂。正統壬辰,知縣周原慶次第修置,規制始備。景泰初,知縣李褒易吏廬為「重樓。」 成化戊戌,知縣劉傅重建。正德十六年,知縣王誥再修。嘉靖二十二年,知縣甘應楨重修。萬曆間,知縣石允珍重修。縣丞衙 在縣宅東。

典史衙 在縣宅西

公館 在板橋

「德星館 」 在建康城外,總領倪垕建。

江寧館 按《建康志》:「舊有是館,歲久弗葺,將圮。宋景定五年,制使姚希得重建。」 舊志不詳所在。橫江館 在水西門內賞心亭側,馬光祖重建,延賓客。

行人館 按《宮苑記》:「館六曰行人處,北方使在婁湖籬門外。」

客館 在城南十三里,隔岸蔡洲,晉陶侃嘗屯此。《丹陽記》:「吳時官館在蔡洲上,以舍遠人。」 《舊志》

《南史》
宋·初置南北客館主四方賓客後為四方

館此其一云

儀賓館 舊名,以沒官屋改。車馬小駐之地,元為「南軒書院。」

通江館 在賞心亭東月堂舊基,後為回易庫。馬光祖改立「通江館」 ,以待四方賓客。

水館 按《乾道志》,「在折柳亭東,葉清臣建,張伯玉記。」 按舊圖在月堂西

預備倉 在馴象門外塞洪橋南。洪武中建。正德十六年,知縣王誥重加修理,即今所謂「水次倉廒」 是也。

存留倉 在安德門外臨河,俗名「老人倉」 ,廢。舊常平倉 在上浮橋西,今用存貯本省布政司及本府積用穀。

宋養濟院 在永興寺側,今大報恩寺南,即「宋興寺」 故基。嘉定五年,制置使黃度建。

養濟院 在雨花臺側。明正統中,府尹李敏行縣,修葺,後漸圮。嘉靖四十三年重修。

育嬰院 在三山門外,分司廢址,拓而廣之。康熙九年,翰林鄧旭倡建,有《碑記》。

義阡 在鳳臺門外三塔庵側。宋嘉定八年,轉運副使真德秀置兩阡於南門外。明成化十年,鎮撫王瑛增置今所。

義塚 二,俱在鳳臺門外。路東一,徐魏國公置;路西一,士人方登、盛敏畊、呂同春募緣置。皆因明萬曆十六年疫癘,死者駢接,各掩三百許人。外縣

句容縣治 在縣城正北。按《金陵志》:唐天祐年間,令邵全邁建。宋元豐二年,令葉表修。明嘉靖十七年,令王通重建。景泰五年,令浦洪縣丞劉義開拓舊規重建。嘉靖戊戌,令周仕修。正廳三間,名曰「親民。」 穿堂三間,名曰「退思。」 左耳房名曰「皎日」 ,右耳房名曰「甘霜。」 儀門三間,譙樓三間,東西司房各六間,監房十間,獄神祠一間,土地祠六間,井亭二座,架閣庫六間,知縣宅十間,吏舍四十間,申明亭改在縣治前,面西向;旌善亭改在縣治前,面東向。嘉靖二十五年,令徐九思於縣治東隙地建仕優亭三間,環以石池,尋廢。又於縣前建石屏,畫《藂菜》鐫之。復題其上曰:「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傍曰方丈,石牆為戶屏一藂,畫菜輔《官箴》。隆慶五年,令張道充建寅賓館三楹於儀門之左。萬曆四年,令丁賓修飾縣治土地祠。平理坊側左右二池,扁其左曰「洗心」 ,右曰「浴德。」 圍以土牆,扁其門曰「地脈。」 西關增修三友書院,為官廳二所,共二十一間。又因裁省管馬主簿廢宅,墾園種蔬,扁曰「味長。」 今三友書院廢,

皇清縣令姜輔周建後堂五間。

縣丞衙 在縣正堂東,典史衙之後,內住宅八間。

主簿衙 在縣丞衙東,住宅七間,今廢。舊有「《管馬王簿》宅」 七間,亦廢。今為縣令菜圃。

典史衙 在縣正堂東內,住宅六間。

都察院 舊在縣東一百步。明洪武五年,令黃文蔚建。宣德三年,令許聰重建。景泰間,令浦洪、劉義革舊更新。成化間,令張蕙、李澄暨弘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