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11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七十卷目錄

 蘇州府部彙考二

  蘇州府山川考

  蘇州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六百七十卷

蘇州府部彙考二

蘇州府山川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吳縣長洲縣附郭。

虎丘山 在府城西北九里。《吳越春秋》云:「闔閭葬此,以扁諸魚腸劍三千為殉。越三日,金精結為白虎,踞其上,故名。」 唐避諱改武丘,又名海湧峰。遙望平田中大埠耳,比入則奇勝萬狀。其最者為劍池,兩崖劃開,中涵石泉,深不可測,李秀卿品為天下第五。相傳秦皇發闔閭墓,鑿山求劍,無所得,其鑿處遂成深澗,今名劍池。顏真卿書「虎丘劍池」 四字,石刻猶存。其前為千人坐,蓋神僧竺道士講經處。大石盤陀徑畝,高下平衍,可坐千人。唐李陽冰篆「生公講臺」 四字,分刻四石,今失其一。臺側有點頭石,以生公講經聚石為徒,石皆首肯,故名。上有可中亭,取劉禹鍚詩語。本名可月,今誤稱云。又曰:白蓮池在臺之左,相傳說法時池生子葉蓮,故名。又有試劍石,為秦皇試劍處。憨憨泉,為憨憨和尚所鑿。養鶴澗,清遠道士養鶴於此。石井泉,即陸羽泉井,張又新所品第三泉也。晉王珣嘗據為別墅,山下因有短簿祠。珣《記》云:「虎丘大勢,四面周迴,嶺南則是山徑,兩面壁立,交林上合,蹊路下通,升降窈窕,不卒至。」 《吳地記》亦云:虎丘絕巖聳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吳興太守褚淵嘗經遊其地,淹留數日,嘆曰:「今之所稱,多過其實,惟睹虎丘,逾於所聞。」 劉宋何求及弟點、引陳、顧、越、唐史德義,並隱此山。舊有東西寺,即王氏二墅,皆在山下。今雲巖寺在山上,而二寺俱廢。又有梅花樓、小吳軒、平遠堂、仰蘇樓、五臺山、《千頃雲》《小竹林》,勝處甚多,不能悉載。

陽山 ,一名秦餘杭山,一名萬安。在府城西北三十里,高八百五十餘丈,逶迤二十餘里,以其背陰面陽,故曰陽。亦云四飛,以四面視之,勢若飛動也。《戰國策》云:「越王以散卒三千,禽夫差於干隧。」 今萬安山有隧山,即其地也。大峰十二,箭閣獨最高,相傳秦始皇射於此,故下為射瀆。傍有巨人跡,長五尺許,下有文殊寺。寺內石井,大旱不涸。有香爐石,高聳數丈,石上復有石,有白龍塢。嶺西有龍母塚,前有龍湫,白龍廟在焉。東北有白鶴山,以丁令威宅名,丹井尚存。會昌中,其子孫捨宅為寺,名曰「白鶴」 ,今名澄照。山產白墡,亦名白墡嶺。自此一支東北過金芝嶺,曰管山,亦曰巏山。山北大石涌出如蓮花,下有雲泉,水自石上瀉納小池,石上建庵,因名「雲泉。」 西為陽抱山、青山、寒山。西北彭山、溫山、圖山,其北竹青塘。又北曰雞籠山,山有洞戶,巔中洞有探者,其去甚遠,燭盡而返。上聞風濤舟櫓聲,疑在太湖下也。又北曰甑山,山巔有七穴如瓦甑,故名。東南有象山,即福壽山,盤迴不絕。至南爪山,過爬石嶺而北,為北爪山。又徐侯山,在陽山西北十里,一名卑猶,一名徐枕。《吳越春秋》:越王乃葬吳王,以禮於秦餘杭山卑猶,即此山也。《越絕書》云:「夫差塚在猶亭西,卑猶位。」 《索隱》曰:「猶亭,亭名。卑猶位,地名。」 其下有沈尤村。其西南出錦峰,南出玉遮,東南則鳳現嶺,過嶺為鳳凰山。晉太康二年,掘地得石鳳,故名。又南為賀九嶺,相傳吳王於此慶賀重九。厓壁有「賀九嶺」 三大字,文徵明《過賀九嶺》詩:「截然飛嶺帶晴嵐,路出餘杭更繞南。往事漫傳人賀九,勝遊剛愛月當三。巖前鹿繞雲為路,木末僧依石作菴。一笑停輿風拂面,松花閒看落毿毿。」

花山 在府城西六十三里。舊名華山,去陽山東南五里。相傳山頂有池,生千葉蓮,服之羽化,故名。《續圖經》云:「或登其巔,見有狀如蓮花。」 《老子枕中記》云:「吳西界有華山,可以度難。」 疑即此也。山半有池在絕巘,橫浸山腹,逾數十丈,故又名天池山。上有石鼓,晉隆安中鳴,乃有孫恩之亂。石屋二間,四壁皆鑿浮屠像。又有龜巢石、秀屏、虎跑泉、蒼玉洞。紹興中,張漢卿常居此,號「就隱。」 南為華山寺,北為寂鑑菴。其南為鹿山、漢陽山、野演山、龍山、茅山。西有雞窠嶺、清流山、鹿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