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玉遮,亦深秀翠色聳嶙峋,即此。其南有按山、化山、苦竹山。其北有蜀山,山半皆拔起,號曰鶴石。又北為野虛山,兩山夾峙,中有路通,俗名風衖。東南有貞山,俗名蒸山,以其雲氣如炊也。東有官山、馬山。又東為雅宜山,本名雅兒,唐青州刺史張濟女雅兒葬此。吳語「兒」為「倪」,因偽為「宜」,或云虞集改。旁有小山曰茹初名箬茹。近時居民掘地得唐元和十九年《金氏墓誌》,云葬於《茹山陽》,始知其譌。或云即雅宜山。其南有朝山,陂陀曼衍,至奇禾嶺,一名岐荷。眾山連接,不可名狀。又東則五城山,至金井塢。又東則真如塢,與小白陽山相連。
小白陽山 在府城西三十六里,一名「伏龍山」,在金井塢南,橫聳眾山之外,山址舊有寄山菴,今廢。其東南為博士塢、彌陀嶺、竺峰嶺。又東南則獅子巖在村之上,又南則「野芝塢」,皆連屬靈巖山。
錦峰山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陽山西南產石,紫赤色而秀潤,故名。宋兵部尚書鄭起潛居此。淳祐中,理宗書「錦峰」 二字賜之。永樂中,造報恩塔,取此石造佛像,以天陰不濕,可裝彩色。鄧尉山 在光福里,俗名光福山。在錦峰山西南,去府城七十里。漢有鄧尉者隱此。或作「蔚」 ,非也。北有龜山,光福塔在焉。山之西北為虎山,中通一溪,跨以石梁,曰虎山橋。橋之西南有上崦。袁弘道《記》云:「兩峽一溪,青巒四匝。山前長隄一帶,幾與湖埒。隄上桃柳相間,每三月時,紅綠燦爛,如萬丈錦。其東麓三里有七寶泉。」 虎山三面皆平疇,迤南三四里為安山。鄧尉西行,歷鳥山、觀山、朝山、塢外窯、裹窯、熨斗柄、西磧山、彈山,過長旂嶺、竺山至元墓。出入湖山間,山人以圃為業,尤多樹梅。花時一望如雪,行數十里,香風不絕。所歷諸山,大扺各有致,惟西磧最高大少景。然在湖濱潭西,聚塢差勝。潭西一隅,色如鐵,名「鐵山。」 其旁有吾家山、菲岡山、石帆山、褚山、邢山、遊城山、長山,皆附鄧尉山。
青芝山 在鄧尉西南,袁宏道所謂「山間松萬本,參雲翳日,碧欄紅榭,與白波翠巘相映發」 者是也。山之右為珍珠塢,群山四抱,一隅稍豁,其景最勝。
銅井 在鄧尉西,去青芝僅半里。舊《志》云「即銅坑。」 今山中別指其地小山名銅坑,不知其故。相傳晉宋間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銅,故名。上有巖洞,其懸溜匯而為池,清冽可飲,名曰「銅泉。」 彈山 在西磧之左,其首在湖濱,身橫亙六、七里,直接青芝山。瀕湖處有七十二峰閣,所據極勝。循是而東,從山腰行,山之高下如梯級,然上下皆梅,春初行之,如入畫圖。《竺澤叢書》有《送小雞山人文》,謂山在光福西五里,土多石寡,無大木。舊志即謂彈山,殊不似。曹引儒《山乘》謂「彈山之旁土瓏,乃小雞山」 ,似為得之。
茶山 一名「繡裘山」 ,在彈山之右,高不二十步,狀類土阜,而通體皆石。北望銅井,地形漸高。此山若在箕舌數里之內,毫髮可數,梅花時尤勝。南去太湖不百步,六浮小峰若杯楪在案間,外則粘天浴日,不見其際。萬曆間,嘉定李流芳遊而樂之,買其半欲建六浮閣,竟不果。
蟠螭山 俗呼為「南山」 ,在彈山南,斗入湖中,作蜿蜒狀,以此得名。其陰多桃花,春時望之,如錦步障。上有一坎,從上望之,如方池然。循級而下,四周皆石壁,削成可三仞,又如數千石大囷。天啟間,有僧小構其中,餘蒔小花木。出門咫尺即望屋瓦不得。既入室,則又如大剎,沓不知在山之巔、湖之濱矣。
元墓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鄧尉西南六里,相連不斷,本一山也。後晉青州刺史郁泰元葬此,故名。一名萬峰山。袁袠《遊記》云:「吳之山,惟元墓最僻,亦最奇,面湖而險隩。丹崖翠閣,望之如屏,背鄧尉而來,法華障其前,銅井、青芝迤𨓦其右,遊龍界其左,尤奇,在絕頂。一登則洞庭諸山悉陷伏於湖,而湖波遂混茫蕩為一」 色。山有聖恩寺,即萬峰和尚道場。今剖石弘壁擴大之。法堂在佛殿東,前銀杏數株,皆數百年物。後有奇石,俗謂之「真假山。」 明天順間,於土中露見稜鍔,扣之琤琤,遂加剔濯,巉巖洞越,巧若天成。後漸沒。
「皇清康熙十七年仲夏積雨,山泉衝激,復有石露」於
大悲壇東,寺僧因而搜之,得石湖盧熊所題《神獅出岫》《海湧門》、汲硯泉、涵輝洞、峭壁巖、螺髻峰、流雲澗、「凌空橋」 八景。東有錢家磡、米堆山、顧天敘闢有五雲洞,即俗所呼老虎洞也。其山與柴莊嶺、石牌、至理諸山相連,直扺呂山,西則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