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11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嶺、虫頭諸山漸入於湖南為「周山。」

法華山 在元墓山南,一名缽盂,一名烏盂。西南北三面皆在湖中,峰塢幽閴,遊者鮮至。其東有橫山、漁洋山,迤𨓦數里,與周山聯屬。穹窿山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最高而深,形如釵股。《吳地記》:兩嶺相趨,名曰同嶺,所產自然銅,又曰銅嶺。《越絕書》:「為赤松子取赤石脂處。」 《神仙傳》:「赤鬚子,秦穆公魚吏,吳山升仙。」 即穹窿山也。山高而平,其頂方廣可百畝。有三茅峰,頭如浮笠,俗呼篛帽嶺。壘石為龕,名國師龕。或云張良從赤松子遊處也。山半有石膝痕宛然,世傳茅君禮斗處。膝印中注水不涸,名雙膝泉。產石蟹如錢大。又有拄杖泉,大旱不竭。又有法雨泉,下注石堰灌田。山東嶺下有盤石,相傳朱買臣讀書其上,後人號為「讀書臺。」 向有穹窿寺,今羽士施道淵居此,樓臺殿閣,金碧爛然矣。其北有紫藤塢、百丈泉。

香山 在府城西七十里,與穹窿連屬。南趾近太湖,為胥口,而氣脈接胥山。《吳地記》云:「吳王種香於此,遣美人採之,故名。」 其下有採香逕,今名箭涇山。北地有名上園、下園者,皆吳王藝花處也。西南數里為茅山,臨太湖南趾,吳王愛姬祠在焉。

胥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太湖口。《寰宇記》云:「吳王殺子胥,投之於江,吳人立祠於此,故名。」 《水經》云:胥山上有壇,長老云:「胥神所治也。」 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闔閭闢以遊姑蘇之臺,而望太湖也。其西麓長而銳,土人呼為西上方。

高峰山 在胥山南,上有伍相祠,前有雙樹,並挺而古。葢一本而裂者,下有走馬塘,疑即走狗塘也。

姑蘇山 在府西三十里,一名姑胥,一名姑餘,在橫山西北,古姑蘇臺在其上,至今人稱為「胥臺山。」

橫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姑蘇山東。《隋書十道志》云:「山四面皆橫,故名。」 又名踞湖山,以山臨太湖,若箕踞也。錢氏葬忠獻王元璙,於此建寺,其趾曰「薦福」 ,因又稱薦福山。山之嶺九,九嶺各有墩,中空為藏軍處,有五塢,故又名五塢山。皇祐五年,節度推官馬雲遊此山,名之曰芳桂塢、飛泉塢、修竹塢、丹霞塢、白雲塢。後人又以堪輿家言,稱為九龍塢。《續圖經》云:「此山鎮郡西南,臨吳控越,實吳時要地。隋遷郡於此山,亦以是為屏蔽矣。」 其西有岷山花園,山有鳳凰池、小赤壁、紫石池,景亦幽勝。

堯峰山 在橫山西南,於諸山為最高。羅處約《記》云:「帝堯時洪水汎濫,吳人避居於此,故院名免水。」徐源《記》云:「陰雨彌月,則煙霞濔漫,望之若白浪中浮露青峰也。至風清月明,其氣凝結不散,疑井中龍噓所出,寶雲泉所由名也。」此泉較惠泉更輕清,以山巔難致,世罕知者。山有十景:清暉軒、碧玉沼、多景巖、寶雲井、白龍洞、觀音巖、偃葢松、妙高峰。東齋、西隱,漸廢及半。後人因取露禪菴千人坐響泉、松岡、竹徑,以足其數。俗又稱「聖壽寺為上堯峰」,露禪庵為中堯峰,興福院為下堯峰。山半有鴨踏嶺,嶺下為石塢,中產文石,吳人採之以纍假山。其東有寶華山寺,有泉。相傳。和尚卓錫所出。又有紫薇塢、瑞雲塢、褒忠嶺、青霞嶺,又東有長旗嶺、感慈塢、陸墓山,疑即陸雲公葬處。又東為吳山,其南有昇猶山、東西兩蒼塢、桃花塢,漫衍六七里,臨太湖白楊灣,與吳江分界。北連鳳凰山、九龍塢、楞伽山, 一名「上方山」,在吳山東北,其頂有浮圖,向有五通廟,今廢。東南麓有丁家山,唐人丁公著,父喪,負土作塚,故名。其北為寶積山,寶積寺在焉。又北為吳王郊臺。東北為茶磨嶼,俗名磨盤山。東南麓有普陀巖,巖前石池深峻,東面石湖有行春橋。

白石山 在滸墅北。《越絕書》云:「故為胥女山,春申君封吳,更今名。」 又云:「其南有小蜀山,春申君客衛公子塚也。」

黃山 在府城西南,茶磨山北四里,胥塘之北。諸峰高下相連,俗稱筆格山。《隋志》載:王世充破劉元進,坑其眾於黃亭磵,疑即此山。其西山之半有二石洞,深可三四丈,俗名虎洞。周必大《遊山錄》謂有法雲寺及浮圖,今皆無。

岝崿山 在府城西南一十五里金山東,俗稱獅子山,以形名,又名岝雄山。《吳地記》云:「王僚葬此山。」 山上有石巷,山南有大石,相傳為墮星,今其東有落星涇。《水經》云:「吳西有岝嶺山,俗傳此山本在太湖,禹治水移至此。」 又西南有兩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