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123

此页尚未校对

穿山 高一十七丈,周二百五十步,巨石屹立,中有洞,前後通徹,故名。《臨海記》曰:「海虞縣穿山下有洞,穴高十餘丈,昔有海行者,舉帆經其中。」 今考其洞,上猶通人往來,而其下為地去海巳遠,舊屬常熟,今分隸太倉州,在東北四十里。桑悅《志》云:「嘗疑過帆之事為妄。」 正統間,近山居民鑿池得桅,其梢徑尺有二寸,始知為《海中山島》無疑。

洋鎮山 在州治後,周三百步。明洪武十年,知州李端築。上有三峰:集仙洞,迎仙、「來仙」 、「遊仙」 三亭。今廢。

文筆山 在州學後。明嘉靖十年,知州陳璜築。仰山 在學後。明正德八年,學正梁億築。「太倉岡 身在州治東,曰上岡身,曰下岡身」 ,曰「歸吳岡身」 ;在新安鄉,曰「青岡」 ;在惠安鄉,曰「王家岡。」

新洋江 在吳淞江北。源出淞江,而其流溉于岡身。中有橫通塘、「小虞浦,其北合柏家諸瀼,入清水港,通櫻桃塘,接鰻鱺瀼。其東自湖川塘會鴨頭塘入太倉州界。」

劉河 在太倉州南,為婁江之尾,明末久堙。劉家浜 在太倉東七十里,港外即大海。西為北瀂漕,為糜長河,又西為北時溝,為楊子涇,為小塘子,為三江口,為石婆港。南盤曲處為湄場灣。北為新開寺,為青福涇,為菖蒲涇,為半涇。半涇 橫帶城東數里,南入婁江。北逕湖川、楊林,至七浦半涇之南,達仁義涇,東南入北瀂漕,正東為丁涇港,為新塘港,為陸窯塘、摩羅涇,為陶家港,並入于海。

吳塘 在州城三里,南入婁,經吉涇入嘉定縣界,北經湖川塘,達七浦塘。

太倉塘 引婁江水入州城大西門,相傳為「至和塘。」 稍南為陳門塘,引婁江水入小西門,其稍偏于西北,與陳涇、黃泥漕、包涇並入鹽鐵塘。又西北為古塘。

州城之水 ,一自太倉塘入大西門,由儒學前東下;一自新開河經半涇入大東門,並至儒學前三尖口會。其亙南北,而中稍偏為西者,為鹽鐵塘南北水門,張士誠築塞。水入東、西三門,則由鹽鐵塘分流至南、北城下。東門內有周涇,南門內有旱涇,城隍廟西有樊村涇,亦藉茲三門之水出入為盈涸焉。

顧浦 在州城西南五里。引吳淞江水入吉涇。自吉涇塘稍東,復北下為戚虞涇,與鹽鐵張涇橫瀝水東西相並,俱北入婁江。南鹽鐵在戚虞涇之左,張涇橫瀝在戚虞涇之右,而鹽鐵橫瀝,其所通為最遠。

崇明縣

洋山 ,相傳山有神最靈,即隋煬帝,其門之神曰「呂門官。」出《宋人小說》。山多羊,海船失風至此,糧盡即向神借羊,神許,羊輒自至。如否者,雖多方掩捕,終不可得。借者歸後,必載送還,羊日蕃盛。蛇山 在縣東北界,一名「長山」,一名「茶山」,又名「佘山。」上有街井古蹟。

土山 在平洋沙。因海侵迫,築此立廟以鎮。鶯遊山 在縣淮河口。為崇江、淮會師汛地。金鳳山 在縣壽安寺後。舊名「金鰲。」 康熙八年,總鎮張大治、知縣王恭先重築。

大海 在縣境海中潮汐所通,俗謂之「海㳌」 ,渺無涯際。崑山、常熟、嘉定亦皆濱海。

南新河 在崇明縣北五十里。海水北流而入,與北新河相通。

北新河 在崇明縣北六十二里,海水西流而入。

《柳毅泉 》:在太湖側。

蘇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吳縣長洲縣附郭。

蘇州府城池 ,吳太伯築城梅里,在無錫境。周敬王六年,闔閭有國,伍貟創築大城,周四十二里三十步,小城周十里,為門八:東曰婁,曰匠,西曰閶,曰胥,南曰盤,曰蛇,北曰齊,曰平,皆仍其舊制。至隋楊素徙城橫山東,即今新郭。唐武德九年,復還舊城。乾符三年,刺史張博重築之。梁龍德二年,始以甎甃,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五尺,《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