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定向有坊額曰「耿天臺先生講學處。」

表忠祠 在全節坊。明萬曆三年,本府奉詔創立,崇祀。建文時靖難諸臣,經筵學士方孝孺、魏國公徐輝祖等百二十人,建坊於朝天宮之東,巡撫宋儀望為「記」 ,知縣林大黼為祭田祭器記。崇禎五年,賜諸臣諡,府尹詹士龍重修,南禮部侍郎錢士升有記。後祠宇頹圮,木主殘失。

皇清康熙四十四年,總督阿山修葺重新木主殘失。

尚有遺漏無考。內惟四川斷事方法十一代孫泗州訓導方世宏呈請補入方法木主按《表忠紀》:方法,桐城人,建文己卯舉人,為四川都司斷事,抗直持廉,永樂即位,不肯署表賀,被逮,舟過皖江,瞻望再拜曰:「得望我先人鄉可矣。」 遂沈江而死。妻鄭收其爪髮葬之。

青溪黃忠節祠 在桃葉渡,祀明禮部侍中黃觀妻翁氏及二女配焉。相傳即妻女死節之處。萬曆中重修,禮部侍郎趙用賢有碑,葉向高有《黃公忠烈祠記》。

黃侍中祠 ,在馴象門塞洪橋之東,有墓在焉。相傳妻翁氏與二女投水而死,家人亦從之。即此地。焦竑有碑記。

青溪夫人祠 ,在金陵閘。夫人,南朝甚有靈驗,宋猶有之,今廢。按青溪小姑者,漢秣陵尉蔣子文妺也,嘗遇難,妺挾兩女投溪中死。青溪小姑祠,其來舊矣。明萬曆戊戌間,有《通紀》,載黃觀夫人翁氏死節,挾兩女投淮青橋下,見此像相似。以為當時隱其跡也。遂改作節烈祠,祀翁氏母子。焦竑云。《祕閣見書》載翁氏母子死節在塞洪橋,三屍倚岸,久之,有以一木共收之者。至明弘治間,始以土掩之。塞洪橋近馴象街,其「配象奴」 之說恐誤。

方正學祠 在聚寶山之南。先是,祠面東北堂與鍾山相對,垣不盈丈。像愨頭朝服,秉笏端坐,常向孝陵,示不忘也。祠以南有墓在焉,祠西,木末亭也。相傳門人王稌輩拾遺骸葬此。明萬曆己丑,始於其地祠之。甲申祠毀,其十七代孫方樹節死於墓側。今

皇清順治十三年,洪若皋、朱謨、白夢鼎謀復其舊守。

者以山巔不可久,迺建今祠。易堂而西,易亭而南,易愨服而冠裳,其祀則存,而北向之志則失。庚子祠成,洪若皋、白夢鼎為之碑記。其題柱有「起懦廉頑,一夕秋風生木末;成仁取義,千年春草在長干」 之句。

景御史祠 在聚寶山正學祠左。明靖難兵至,一時元勳國老、大夫士庶,以暨樵牧緇羽匠作憤發敢死者,數十百人。御史大夫景清特著《周忠節祠 》,祀衡府紀善周是修,名德,以字行,江西太和人。舉明經,為霍丘訓導。陛辭,高帝問家居何為?對曰:「教人子弟孝悌力田。」 高帝喜留之,命侍東宮講讀,尋改周府紀善。建文元年,王有過,盡逮府吏詣獄。是修以嘗諫得免,改衡府紀善。衡王,建文母弟也,未之國。是修留翰林,纂修《國史》,數陳國家大計。燕兵渡淮,與蕭用道上書,指斥用事者誤國罪。及師入金川門,宮中自焚。是修留書別友人,付以後事。具衣冠入應天府學,為贊繫衣帶上,自經於尊經閣下,故於學宮立祠祀之,修撰焦竑為之記。

三忠祠 在聚寶門外南岡,祀宋楊忠襄邦乂、文忠烈天祥最後祀南大司馬李邦華。三人皆吉產,而以靖難死事諸臣,吉水王艮、王省、永豐鄒瑾、魏冕、鄒朴、廬陵曾鳳韶、顏瓌、泰和周是修、龍泉張彥方九人配之。忠襄死事,建康父老百世祝之。文忠烈過金陵,懷忠襄死燕市祀之。南大司馬李死京師賊難,江東父老思之不忘,合祀之。

惠澤祠 在善世橋。隆慶元年,邑人趙善繼等建。祀官斯土有功於民者十人。苑馬寺卿盧璧「記。」

丁清惠祠 祀南京工部尚書丁賓丁,初任句曲令,有惠政,民尸祝之。後歷任南操江大司空,行條編法,裁革坊廂,均賦役,里甲坊甲,各有定制。興學校,濬河,造橋梁,惠民便商。與海忠介先後,德澤被於江左。紳士庶民感之,祠於淮青橋之西南,賜額曰「勞績祠。」

倪兵部船政祠 祀南兵部車駕司郎中倪涷,字雨田,上虞人。轄船政,剛方愷悌,定運甲法,衛所感之,立祠於朝天宮卞將軍廟左。

王府尹祠 在雨花臺側,祀應天府尹王爌。爌為尹,有德政,民立祠祀之。

汪府尹祠 在梅岡下,祀府尹汪宗伊。

鄭郎中祠 與汪祠並祀兵部武選司郎中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