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啟辛酉六月。自書《塔經》。刻石。於天界寺禪堂供養。夢登金塔。光明遍照。足之所至。塔隨身長。塔至今存。

大隱庵 :在耆闍寺西,順治十七年建,一名「祗陀嶺。」

菩提場 在鐘鼓樓西北隅。明永樂間,常侍劉瑞建,名「普光庵。」 萬曆,釋真洪易今名。

濟生庵 在石城西隅,烏龍潭之南。大中丞余大成建。

「唱經樓 」 在北門橋北,明仁孝皇后建。

藥師庵 在復成橋之北。明崇禎間,御史郭維經、胡接輝建,後廢。

皇清順治十年,僧完璞重建,規制勝前。

《古觀音庵 》在府治前板巷。

華嚴庵 在武學後,里人章如意、施僧達如募化重建。

水草庵 在通濟門外,明萬曆間建,為放生接眾之所。

觀音庵 ,在西華門之西,工部侍郎周天成修。《普濟庵 》,在大中橋,僧妙峰募建。

朝天宮 在城西全節坊,即吳冶城。晉西州城,劉宋國學皆其地。楊吳時建為紫極宮。宋改名「祥符」 ,尋改天慶觀。元名「元妙觀。」 天曆中,為永壽宮。明洪武十七年重建,賜今額。殿後有萬歲亭,凡大朝賀行禮,於此習儀。西偏有西山道院,又有東麓亭,眺覽踞城中之勝。山後有吳王夫差鑄劍池,晉改西園,建冶亭其上,卞「忠貞墓在焉。」 郭文舉故臺亦此地。宮之制,前為大通明殿,又前為三清正殿,疊拱層簷,琉璃閃映,備極雄觀。山門徑道折而為九,有飛霞閣、景陽閣諸勝。西山道院者,明初建以館劉真人。雲林叢蔚,居然松壇芝府。成化間,大學士商輅奉敕勒碑。神樂觀 ,今改為「真武行宮」 ,在洪武門天壇西。明初舉郊廟之祀、合用大樂、選樂舞生習教其中、名「神樂觀。」 後遷都北京、止祀

先師孔子歲大祭,奉常先日集宗伯官寮至觀試

樂,朱干絳節,白羽黃冠,猶列兩階,而陳九奏焉。今觀廢,樂猶存,有亭曰「醴泉。」 明文皇在觀,結壇溢出。庶子胡廣奉敕撰《瑞應醴泉碑》。

天妃宮 在獅子山下。明文帝遣使海外,颶風黑浪,賴天妃顯護。永樂十四年敕建。宮枕城,城半在山,當時龍江經其下,宮殿華峻,廊廡繪海中靈異。玉皇閣,高可見江,與遠近帆檣相映。宮後有娑羅樹亭,有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 之碑。盧龍觀 在盧龍山,與儀鳳門相接。洪武初建,景泰間重修。明高帝剋偽漢陳友諒,親樹旌麾,督戰於此,嘗欲建閱江樓,不果。山初名「盧龍」 ,今改獅子山,觀仍舊名。

洞神宮 在淮清橋西,宋建,明正德間修,相傳為江總宅。《金陵志》云:「宋景定四年,制使姚希得創蜀三大神廟於青溪側」 ,即此。

靈應觀 在靈應山,與石城門近。宋名隆恩祠。明正統間,住持俞用謙奏賜今額。山下有潭曰烏龍潭,可百餘畝。祈雨有驗,故以「靈應」 名。今為都人士放生之所。

朝真觀 ,在長壽山淳化鎮東。明正統間建,道士葛可澄請《道藏》敕賜。

洞元觀 在天印山之麓。葛仙公白日飛昇處。吳大帝赤烏二年建。唐貞觀中併入巖棲觀。宋改崇真,元因之。明重建,賜「洞元」 額。群峰迴合,萬木蕭疏,真仙都福地。仙公洗藥池、煉丹井猶存。仙鶴觀 在仙鶴門外。漢時建,明萬曆間重修。玉虛觀 在上方門外。吳時建茅屋。南唐保大間構殿宇,明萬曆十三年重修。

元真觀 ,在中和橋北。明永樂十八年,為敕封妙慧仙姑建,名「元真堂。」 正統八年,賜觀額并《道藏》。

大報恩寺 ,在聚寶門外古長干里。吳赤烏間,康僧會致舍利。吳大帝置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江南塔,寺之始也。晉太康間,劉薩訶得舍利於長干里,復建長干寺。晉簡文帝敕造三級塔。梁武帝詔修。宋改天禧寺,建聖感塔。元改天禧慈恩、旌忠寺,後燬。明洪武間,黃立恭請修。永樂十年,敕大建之。」 梵宇悉準宮闕造九級琉璃塔,賜額「大報恩寺。」 嘉靖間,大殿燬,惟塔存。

皇清康熙三年,居士沈豹募建大殿,規制宏麗。殿左:

為禪堂,有三藏殿,唐三藏法師石塔在焉。有修藏社,僧松影修藏十年藏成。塔後為無梁殿、萬佛閣,僧休然建。閣後有放生池,濠上亭,皆與塔前後相映。塔高百餘丈,五色琉璃合成,冠以黃金寶頂,照耀雲日,夜篝燈百二十有八,數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