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38

此页尚未校对

風鐸相聞。鍾山大江,悉在憑眺中。萬曆間塔頂偏僧洪恩修正。

皇清順治十七年,雷火損塔,寺僧重修。

天界寺 在聚寶門外善世橋南。舊在城中大市橋北,元名龍翔集慶寺,學士虞集有記。明初,改天界寺。洪武戊辰,寺災,徙建今所,榜寺門曰「善世法門。」 永樂間,增置毘盧閣、栴檀林三十六庵。天順間,重建觀音、輪藏諸殿。成化中,益廊廡,規制宏敞,僧廬幽邃。寺中萬松庵、半峰亭、最勝。庵有王問題額。崇禎間,博山艤禪師開法於此,大振宗風。其後,覺浪盛禪師繼之,樸庵倪嘉慶、蒼舒凌世韶、涉江陳丹衷,俱有詩記。

皇清康熙六年,嗣法石潮重修禪堂,廣其規制。

弘覺寺 ,在牛首山。梁天監間,司空徐度建,名佛窟寺。唐大曆元年,代宗因感夢,敕修浮圖,七級相峙,東西峰頂。宋太平興國二年,更名崇教寺。明正統間,改賜今額。茲山為唐法融禪師開教處。入門,有白雲梯,石磴百級,銀杏一株,蔭蔽天日。緣石徑而上,為觀音閣,為兜率崖。又上,為文殊洞,旁有閣。明羅洪先題曰:「含虛閣,隘且圮。」

皇清康熙丙午,太守陳開虞拓而新之,巒壑萬狀,踞

牛首之勝,勒石為記。按《新志》,舊傳牛首山下有辟支佛窟。宋大明中,移郊壇於山之東峰,執事者導從百餘人,遊西峰石窟,見一僧趺坐,問之,忽無所有,但遺錫杖香爐、瓶盂而已。至徐度建寺,因名佛窟。舍利塔在文殊洞前,影入禪堂,隙中倒掛佛几,陰晴不改。西峰又有方塔,在文殊洞前。寺據雙峰之間,俯臨眾壑,「紺殿雲浮,丹樓霞起,巒容樹色,高低隱見,陰晴異狀,四序皆宜」 ,圖畫莫能及也。

幽棲寺 在牛首、花巖之間。宋孝武時建。寺在幽棲山,故名。唐貞觀初,法融禪師居此,更名「祖堂。」 明屢經修建。修撰焦竑、顧起元,中丞余大成、禮部沈匡濟各有《記》。茲山自融祖開山,代不乏人。前明如海天、天竺、雪浪、覺浪,後先掩映。今石谿住錫山中。

皇清康熙六年重修。

花巖寺 在幽棲山陰,即古獻花巖。唐高僧懶融居此,有百鳥獻花,因名。明成化間建寺,賜今額。寺中巖洞臺閣最盛。寺在芙蓉峰之半,上有芙蓉閣、翠微房、澄江臺、大觀堂,極佳。巡撫林天擎建庵,名「滴翠軒」 ,踞花巖之勝。

能仁禪寺 在聚寶門外天竺山。舊在古城西門。宋元嘉中文帝建。唐會昌中廢。楊吳太和中,改「報先院。」 南唐昇元中,改興慈院。宋開寶中又廢。太平興國間更建,改承天寺。政和中,改「能仁禪寺。」 建炎中兵燬,慶元間重修。明初寺災,洪武戊辰改建今地。嘉靖初復災,萬曆間重修。

皇清順治間復修。按《景定志》,「寺在南廂嘉瑞坊。」按:游

《九言記》:「寺南接秦淮數百步,其地古青溪之濆也。自宋始建,至南唐改興慈,無鑴識可考,獨據」

《圖經》
所載然中間興廢誰所繼續院之老僧僅

能記本朝之言。院故在西門雙廟之東。至道中,有圓覺律師德明者,際遇太宗,召見,賜御容及羅漢像以歸。咸平間,重賜院基田產,更律院為禪寺,寵以詩章,寺復顯。至崇寧,賜名承天。政和七年,改能仁。今之寺基,咸平所賜而遷也。碧峰寺 ,在聚寶門外。晉瑞相院,永嘉中為寺。唐貞觀中敕褚遂良重建,改翠靈寺。宋淳化改「妙果寺。」 元至元中,改「鐵索寺。」 明洪武中敕建,居異僧金碧峰,因名。

皇清順治十三年,翰林鄧旭重新之,建「華嚴寶閣」,廓

「然改觀」 ,為之碑記。

高座寺 在雨花臺梅岡。晉永嘉中建,名甘露寺。西竺僧尸棃蜜據高座說法,因名。按高座舊志,有僧號高座道人,葬此,故名。或曰竺道生所居,曰高座,皆不可辨。明洪武中重修,弘治間復加恢拓。

皇清順治十五年,更建大殿,寺中《觀音羅漢像》最古。

《舊志》
寺有誌公手植松有中孚塔永寧泉甘露

「井」 「安隱院」 總秀堂今永寧,分為二,並峙梅岡,有然理庵、木末亭、看竹軒,皆遊賞勝處。中孚李供奉白之從子,披緇止高座寺。今中孚井在松風閣旁。

永寧寺 在梅岡,古名剎。按高座亦名「永寧」 ,今為二僧古淵重建。後有方正學祠、景大夫祠。其地高敞,下瞰數仞,群峰環繞。後有嘯風亭,南對雨花,北眺鍾陵,據南岡之勝,永寧泉出於其間。寶光寺 ,在梅岡東南。舊名天王寺,宋大明中建,梁廢為昭明太子果園。楊吳時為徐景通園。南唐保大間,更建奉先禪院。後葬曇師起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