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院廢,為道家所居,遂名「移忠觀」 ,古塔尚存。園林庵 在鳳臺門外南城小丹陽地,元順帝三年建。

梁塘庵 在安德門外南城牛首山,隆慶元年建。

半山寺 東門至鍾山半道各七里。宋王安石故宅,捨為寺。中有謝太傅像,顧長康所畫。古汴趙希概云:「行都所見長康筆,縑腐色剝,幾不可觸,而阿堵瞭焉。有朱氏刻石,維揚後摹刻於此。」 萬歲寺 在鳳臺門外,太監丘岳建,今廢。磨田寺 在鳳臺門外翠屏山。

落星寺 :在落星岡,城南三十里。

清風寺 在小山。廖太監建。

國勝寺 ,在落馬澗,即所稱「南澗寺」 也,今廢。幽巖寺 ,在青山。梁太清中置,今廢。

大悲寺 在「炳靈公廟巷」 ,今廢。

壽寧寺 即舊廣孝寺基。《圖經》云:「本在欽化橋西,江寧縣治南。南唐張洎捨宅。瓊花一本,內翰張瓌手植,今廢。」 乾明寺 ,尼所居。《乾道志》云:「在翔鸞坊。」 今發禮拜寺 ,在聚寶門外。明洪武七年敕建,弘治五年重修。

祗陀林 在城南隅,鳳凰臺之南。崇禎間,巡撫余大成建。徑山、雪嶠、天童、五峰住錫於此。鳳嶺寺 ,在鳳臺門外。

圓覺庵 ,在馴象街,明萬曆間建。律僧白齋燃指臂備諸苦行,拓修殿宇,蔚為叢林。

《大慧庵 》:在西天寺之南,下臨赤石磯。今為放生善地。

經廠庵 在馴象門內。明永樂仁孝皇后建,賜「碧玉石鎮」 殿西洋槐二株,刻《藏經》板。明末俱廢。

皇清順治六年,僧默如重修。

清修院 在郭外南城皈善鄉。宋治平間賜額,俗呼為「青山寺。」

佑國庵 在淮清橋,即明初逍遙樓,永樂初建。清源觀 在雨花臺側,宋名「清源廟」 ,元至正重修,明成化十三年又修,賜觀額。按:清源君,蜀三神之一,祠據層阜,依山帶江,廟貌靈爽。

慈光寺 在山南鄉橫水橋。

普化寺 在石子岡北,今廢。

太岡寺 在西善橋

隱仙庵 在清涼山虎踞關之麓。相傳宋陶弘景隱居於此,故名。明初冷鐵腳、尹蓬頭諸真人,多遊戲其間。嘉靖間重修,崇禎二年復廣其基。魏國公徐弘基、工部王思任立有碑記。

全真堂 在清涼山之陽,原朝天宮缽堂。明萬曆戊午,禮部尚書沈漼議改於此。先是,漢名「開化堂」 ,晉名「育真」 ,元改「全真」 ,明祀五仙於此。

皇清康熙五年,巡撫林天擎、部院趙廷臣捐俸重修。

為之碑記

明覺寺 按《乾道志》,「在菜園務,今廢。」

棲真觀 在安德鄉。明正統中建,賜額。

衡陽寺 在清風鄉,舊名衡陽資福禪院,古寶城寺基。唐天祐三年,徐溫重建,易今額。按《慶元志》:寺舊有齊己、牟儒二上人《重開衡陽寺古蹟》詩刻云:「古蹟重聞一朗興,劚煙尋得寶階層。只應雲鶴知前事,為問齊梁舊住僧。廢井荒池猶浸月,短松低柏欲遮燈。淳于道士真高達,拋卻林泉便上昇。」 今無存矣。

延祥寺 ,在湯山西,一名「聖湯院。」 唐韓滉小女有瘡疾,浴於湯而愈,為建此寺。

白塔寺 在縣西北鐵塔寺後。

清真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

慈仁寺 在慈仁鄉

普緣寺 在神策門內

外鷲峰寺 在小安德門外,北去聚寶門五里。明宣德間,為善世鷲峰禪師塔院,今殿宇多圮。《句容縣》

興教寺 在縣治東北。晉咸寧間建。明永樂中重建,僧會司在焉。

崇明寺 在東北隅。晉咸熙中建,名「義和」 ,梁昭明太子書額。唐會昌中廢,天祐二年重建,宋太平興國間改今額。寺有浮圖,甚峻。明隆慶大學士李春芳修。鐘樓有趙子昂題扁,崇禎間再修。

皇清順治四年告成。殿後有「毘盧閣」,輪奐莊嚴,極稱。

雄偉

金華寺 ,在縣治東南隅。晉咸康三年,尚書令李邈捨宅造「靈曜寺」 ,宋改今額。

崇熙宮 ,在茅山華陽洞南門東,即舊崇禧院,元延祐中改為宮。

元符宮 ,在茅山積金峰下。宋嘉祐中,蜀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