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二卷目錄

 江寧府部彙考十

  江寧府祠廟考三寺觀附

  江寧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二卷

江寧府部彙考十

江寧府祠廟考三寺觀附 府縣志合載

溧水縣

華勝寺 在縣南三里

興教寺 在大西門外。唐僧敦宥創。宋重修。明邑人王時乂修。嘉靖間,僧惠明創方丈五楹,縣令王從善扁曰:「又得堂基,為邑人王師文施。」 相傳寺後有王導祖墓,今高阜處有形焉。

崇慶寺 在縣東南八里。梁大通間鴻禪師建。唐大中二年,立「大覺寺」 額。宋太平興國五年改今額。建炎中兵燬,餘枯檜二株。

馬占寺 在縣東三十里。宋咸淳十年傅淨端創。舊傳馬尚書讀書於此,故名。明永樂間修。壽國寺 在縣東二十里廬山麓,元時建。明初有古拙和尚名真果者居之,有戒行,能詩文。上方寺 在縣西二十里,即孫鍾種瓜處。永成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宋紹興二年,僧善文建。

妙果寺 在縣東三十五里,唐時建。

皇清康熙三年,僧宗璽重募造。

興善寺 在縣西四十里左山中。傳即黃初平牧羊處。唐時建,歷宋、元、至明萬曆三十六年重修。寺有古井,上鐫「大唐甲子開山」六字。寺前喬松、古柏、老栗、楓、楸共七十三株。義民武。買存般若寺 在縣南四十五里。

接待寺 在縣南四十五里孔鎮,即新華寺。宋元豐間,創為接待院。向高淳隸於本邑,去縣甚遠,凡縣長貳有事,往返咸憩於此。後高淳既析,因改為寺。

大通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

靈應寺 在縣南三十里。明萬曆三年建。長峰寺 ,在縣東十七里。舊名「長山庵。」

泰安寺 在縣北三十里。創於唐,明萬曆三十年,有僧性泰、望松精醫,理道大行,得金重造。長峰寺 在縣南六十里。唐時敕建,中和二年修,明嘉靖間重修。崇禎四年,僧弘澄「募化重建。」

皇清順治十年再修。

永壽寺 在縣治城南。明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徐良彥建。邑東南山皆環合,獨西北水去處,地坦平無山。堪輿家謂「邑少科第,咸由於是」 ,故創塔寺塞之,以補地缺。初名永昌,後敕改今名。

皇清順治五年,有釋永泰倡明宗教重修之。縣令閔

源魯以官田歸於寺

開福寺 在縣南門外,唐開元中建。明永樂中重建,僧會司在焉。

興化寺 在東北三十里。唐大中初建,名「延安寺。」 明洪武中重修,改今名。

無想寺 在南一十八里無想山,一名寂院。明覺寺 在縣治西四十里。唐咸通十年僧德昭創,名正覺寺。宋嘉定十六年修。元大順間改今額。明正統間復建。崇禎時圮僧性蘭募重建。廣嚴寺 在縣治北四十里。唐天復三年創,初名「儀成。」 宋治平三年賜今額,後毀於李成之亂重建。宋紹定間縣丞祖大武為《記》。明萬曆丁未重修。

香山觀 在縣治東北。元延祐中建,有道會司。尋仙觀 在縣治東南,梁建於靈芝山鷰洞。白石觀 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荊山中。按《金陵志》:舊傳卞和獲玉之地,殿有卞和塑像,觀有方池。李白詩云:「白石分金井,丹砂布玉田。」 是也。井僅三四尺,投之以石,則水上沸如珠。

景福觀 在縣南三十五里卞家村。按舊誌,名景福庵,建自唐垂拱五年。

又元觀 在縣西三十里白蓮山,明萬曆間,庠生王知益建。徽郡推官龍膺大書曰「白雲深壑。」 廣濟庵 在縣東白鹿鄉,離城四十里,不知建於何年。至明崇禎十四年,僧本瑞修。

廣惠庵 在縣南十五里。

迎真庵 在縣南四十五里。

蓮塘庵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羅山庵 在縣南五十里,唐時建,元至正間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