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69

此页尚未校对

越城 一名范蠡城,周元王四年范蠡築在古秣陵長干里,今聚寶門外報恩寺西,遺址猶存,俗呼為越臺。按《金陵故事》,范蠡佐越滅吳,欲圖伯中國,立城於金陵。漢吳王濞敗保此城,晉王含以水陸兵五萬逼淮,溫嶠潛師渡水,大破含軍於越城南。盧循犯建康,劉裕修治越城。按《越絕書》,「其城越范蠡所築,城東南角」 近故城望國門橋,西北即吳牙門將軍陸機宅。故機入晉,作《懷舊賦》「望東城之行餘」 ,即此。

丹陽郡城 ,漢元封二年置丹陽郡,孫吳移治建康淮水南。晉太康中始築城,在長樂橋東一里,南臨大路,城周一頃,開東南北三門。長樂橋即今武定橋,東南有長樂巷,蓋自城東角之內外皆是。

王含五城 在丹陽郡城之東。晉王含錢鳳戰敗,乃率餘黨自柵塘西置五城。唐景雲中,縣令陸彥恭於城側造橋渡淮水,今五城渡是。秣陵城 ,在宮城南八里小長干巷內。宋、梁、北齊皆於秣陵故城跨淮立橋柵,當是隋併入江寧。

東府城 ,晉安帝義熙十年冬城。東府在清溪橋南,臨淮水,周三十里九十步,簡文為王時舊第,後為會稽王道子宅。道子錄尚書事,以為治所,時人呼為東府。其子元顯亦錄尚書,時謂道子為東錄,元顯為西錄。西府車騎填湊,東第門下可設雀羅,東第即後東府城也。按《會稽王傳》,嬖人趙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開池,列植竹木,工用鉅萬。帝常幸其宅,謂道子曰:「府內乃有山,因得游矚,甚善。然修飾太過。」 道子無以對。帝去,道子謂牙曰:「上若知山是人力所為,爾必死矣。」 牙曰:「公在,牙何敢死。」 其城東北角有土山,即牙所築也。宋武帝領揚州日,築東府城,以居彭城王義康。文帝元嘉中,義康更開拓北墉,浚西塹,自後常為宰相府第。景和中,嘗改為未央宮。明帝時,建安王休仁鎮東府,訛言「東城出天子。」 帝懼,殺休仁,而常閉東府不居。桂陽王休範反,車騎典籤茅恬開東府納賊。齊高帝封齊王,以東府為齊宮。梁太清三年,侯景舉兵,毀板牆,以磚甓為之。紹泰末,盡罹焚燬。陳天嘉中,徙治府城東三里,臨淮水。陳亡,遂廢。

湖熟城 ,古縣名。漢屬丹陽郡,今在丹陽鄉,去縣五十里,淮水北。宋元嘉中,遷越城流人於此。東宮城 ,本吳永安宮,在臺城東門外。宋元嘉十五年,修永安宮為東宮城。

檀城 本謝元別墅,謂之「城子墅」 ,亦曰「墅城。」 至宋屬檀道濟,故名。檀城,在今縣東清風鄉黃城橋之西。

白下城 本江乘之白石壘。齊武帝以其地帶江負山,移瑯琊民居之。唐武德九年,罷金陵縣,築城於此,因其舊名曰白下。貞觀九年,復舊治,城遂廢。今靖安鎮北有白下城故基。按《南史》,齊武欲修白下城,難於動役。劉係宗啟謫役在東者,上從之。後武帝講武白下,履行其城曰:「係宗為國家得此一城。」

同夏城 ,梁武帝所生處。大同元年,置《同夏縣》,因城焉。

金陵府城 ,按《宮苑記》:「隋大業六年置,在元風觀南。」 按唐李孝恭再破巨賊,欲以威重夸遠俗,築第石頭城,陳廬徼自衛,此又唐府城也。韓滉五城 在石頭,唐德宗狩梁州,韓滉觀察江東,乃築石頭五城,自京口至土山。

南唐都城 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楊吳順義中築。初,六朝舊城在北,去秦淮五里,故淮上皆立浮航,緩急則撤航為備。孫吳沿淮立柵。吳王溥時,徐溫改築,稍遷近南,夾淮帶江,以盡地利。西據石頭,南接長干,東以白下橋為限,北以元武橋為限,所跨水皆所鑿城壕也。有上下水門,以通淮水出入。宋元皆因之。

故江寧縣城 ,今縣治西南七十里南陵江寧浦,周六里餘。

建康府治 ,初在天津橋北,後徙東錦繡坊,昇州治 ,即今內橋北。

太社、太稷壇 晉元帝建武元年立。在古都城宣陽門外,郭璞卜遷之。按《金陵志》,「在舊江寧縣東二里。」

北郊壇 ,晉安帝時立,在覆舟山南,宋孝武大明三年,移於鍾山北原定林寺。山巔有平基二所,闊數十丈,即其地。

「雩壇 」 ,梁天監九年,有事雩壇,遂移於東郊,在籍田之域內。

籍田壇 在東郊十五里,梁普通三年移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