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銘記年月日時,精工典麗,觀者欽為法物。又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銅山八座,八龍盤繫中一龍斷二爪。相傳此龍乘雲霧飛入後湖中,故斷其爪,而瑯璫璅之。今俱無。

秦皇馳道 ,始皇三十六年東遊,自江乘渡,馳馬於此。

宋帝馳道 《宋書》:「大明五年,孝武初立馳道,自閶闔門至朱雀門為南馳道,自承明門至元武湖為北馳道。」 《宮苑記》:「宋築馳道,為調馬之所。」 黃城大路 ,在清風鄉黃城村。梁太清二年,侯景遣軍至江乘,拒邵陵王綸。趙伯超謂綸曰:「若從黃城大路,必與賊遇,不如徑詣鍾山,突據廣莫門,城圍必解。」

竹里路 ,在縣東北六十里。有十里橋,北濱大江。父老云:「昔路行山澗,西接東陽,遶攝山之北,由江乘、連洛至建康。宋武帝討桓元,其路經此。」 石闕 ,晉元帝欲於宮前立二闕,眾議未定,王導指牛首山為天闕,不復立。宋孝武大明七年,於博望梁山立雙闕,築石闕於端門外,夾道置之,其上隱起奇禽異獸之狀。孝武帝詔陸倕為《銘》,冠絕當時,賜以束帛,朝野榮之。

青溪柵 在古城東。蘇峻亂,燒去柵,卞壼父子死之。隋平陳,斬張麗華於柵下。

孫楚酒樓 在城西,李白翫月於此,達曉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綺裘,烏紗巾,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御。相傳今莫愁湖東即其處。

東南佳麗樓 按《建康志》:「在銀行街,舊為賞心樓,久廢。景定元年馬光祖建,改曰東南佳麗樓」 ,即今縣治基。

南磵樓 按《舊志》,「在府城西南,近何尚之宅。南磵即今躍馬澗。」 來賓樓 在聚寶門外西南馴象街北。明洪武間建,即宋豐裕樓舊基。

冶城樓 晉建,在吳冶城舊基,即謝安石王羲之同登處。宋嘉定中重建,接「忠孝堂。」

入漢樓 在石頭城,晉議熙八年建,加累入於雲霄,連堞帶於積水。

青漆樓 在臺城內。《齊書》云:「世祖興光,樓上施青漆,時人謂之青漆樓。」

景陽樓 在法寶寺西南,宋精銳中軍寨內,遺址尚存,呼為「景陽臺。」 明旗手衛營內地。宋元嘉二十二年,修廣華林園,築景陽山,始造景陽樓。孝武大明元年,紫雲出樓中,狀如煙,改為慶雲樓。《宮苑記》云:「齊武帝置鐘景陽樓上,令宮人聞鐘聲,並起粧飾。」

百尺樓 在南唐宮中。唐主於宮中作高樓,召群臣觀之,眾皆嘆羙。蕭儼曰:「恨樓下無井耳。」 唐主問其故,對曰:「以此不及景陽樓。」 唐主怒,貶儼舒州。

忠勤樓 在建康府治中。宋淳祐十年,吳淵建。烽火樓 在石頭城西南最高處,吳時舉烽火之所。宋元嘉中,魏太武至瓜埠,聲欲渡江。文帝登烽火樓,極望不悅,謂江湛曰:「北伐之計,同議者少,今日貽大夫之憂,在予過矣。」

芙蓉樓 舊名「北樓」 ,在丹陽城北。

「重譯」 樓 在《馴象街》南,與「來賓樓」 相對。

鶴鳴樓 在三山門外西關中街北。

「醉仙樓 」 在三山門中街南。

集賢樓 在瓦屑壩西

樂民樓 在集賢樓北

「輕煙樓 」 在江東門內江關南街。

《淡粉樓 》與《輕煙樓》相對。

「翠柳樓 」 在江東門內西關北街。

梅妍樓 與翠柳樓相對。自《來賓》以下十樓,皆洪武初建。樓每座皆六楹,高基重簷,棟宇宏敞,各顏以大書名扁。各在市廛交易地,以為客旅遊樂憩息之所,抑柔遠之道歟?今皆廢。

昇元閣 ,一名瓦官,一名吳興。按《京師寺記》:瓦官寺有瓦官閣,梁時建,高二百四十尺。吳順義中,改寺為吳興寺,閣因名吳興。南唐昇元初,改寺為昇元閣,遂名昇元。《南唐書》云:閣因山為基,高可十丈。平旦閣影半江開崇勝戒壇院,近昇元閣故基。院中建盧舍那佛閣,亦高七丈,里俗猶呼為昇元閣。按龔穎《運曆圖》:「開元九年,江寧縣瓦官寺閣西南久傾,因風自正。《江南野史》:『唐狄仁傑為溧陽主簿,群公休沐,宴昇元閣。仁傑即席和詩,有『雲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占半城陰』』」 句,坐客皆驚。《南唐書》云:「昇元閣因山為基,高可十丈。開寶中,王師收復,人避難於其上,越兵舉火焚之。閣基舊有遺碣云:『抱雞昇寶位,走馬』」